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传统文化 >>

明代翰林院是干什么的?汇集无数优秀人才

编辑:民风民俗 2025-05-21 11:46 浏览: 来源:www.miqiwen.com

苏州文庙的偶遇与“经筵储望”钱的传世故事

今天,风趣网带大家穿越时光,探寻一枚古钱的深厚内涵与背后的历史故事。

几年前的一个春日,我在苏州讲学时,有幸在文庙与几位当地朋友偶遇。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位在网上开店的泉友。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们过去在网上交流甚欢,可谓虽未谋面但已神交已久。他手有几枚珍稀的压胜钱,其中一枚“经筵储望”大钱让我为之一振。

这枚“经筵储望”钱,出自贵炉铸造,品相一流,锈色包浆犹如历史的烙印,让人爱不释手。它的背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皇帝为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前讲席称为“经筵”,始于宋代。那时,经筵不仅是探究经书中微言大义的地方,更是以史为鉴,吸取封建统治经验教训的殿堂。

而“储望”则是指储才养望,体现了对政治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翰林院作为明代通过考试汇集优秀人才之地,既是育才之所,又是高层政治人物的输出之地。许多翰林官在经历科举之后,通过翰林院的历练,积累了相当的政治经验,为入阁辅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枚“经筵储望”钱,巧妙融合了历史上的这两个典故。它不仅仅是对统治者的颂扬,更寄托着人们对国家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期望。

在明代,翰林院远非一个普通的文职机构,它在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大学问家、大政治家都出自翰林院,他们不仅精通八股文章,其他方面也有诸多优长,并多负有清望,是朝廷着意培植的人才。

这枚古钱,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求。它不仅仅是一枚钱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时代的记忆。每次看到它,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呼吸,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今天的我们,或许已经拥有了更先进的育才体系,但那份对人才的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却始终是我们应该珍视的宝贵财富。这枚“经筵储望”钱,就是我们与历史的桥梁,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们的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