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之路:进士落榜者的生存之道
自唐朝开科取士以来,进士的录取率一直极低。那些名落孙山的读书人,面临着怎样的生存挑战呢?他们是如何在困境中找寻出路的呢?让我们一同古代落榜学子的生存之道。
在古代,考中进士是跻身仕途的必经之路。录取的进士寥寥无几,大部分学子都未能如愿以偿。对于这些人来说,落榜后的生活并非坦途。他们并未因此绝望,而是积极寻找生存之路。
其中,比较体面且相对有保障的职业当属师爷。师爷是地方官员聘请的幕后参谋,协助官员处理政务。尽管师爷并无编制,也没有领导职数,但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在官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能干上师爷的,都是落榜群体中的佼佼者。
对于那些书虫来说,如果没有江湖经验,没有实践经验,很难被官员聘用为师爷。一旦成为师爷,便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且仍有“继续参加科举”或“有重大立功表现”得以转正的机会。即便不再追求功名,也可以活得很滋润。
历史上,绍兴师爷的故事广为流传。“无绍不成衙”的说法不仅表明绍兴盛产师爷,也反映出师爷这一职业的受欢迎程度。师爷不仅协助官员处理政务,实际上往往还掌握着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权。
能被地方官聘请为师爷的落榜读书人比例并不高。大多数人不得不选择另一条路靠写谋生。他们中的一些人过上了小康生活,甚至成为百万富翁,但也有一些依然贫困潦倒。
除了师爷和写作为生,还有一些读书人选择弃官为民。他们尽管文笔一流,但不屑于为稻粮谋。如杜甫这样的文人,曾因为生活所迫,抛官弃职,居无定所,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他们虽然写下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文章,但却很少涉及谋生之道。
古代落榜学子的生存之路虽然艰难,但他们并未放弃希望。他们通过师爷、写作等不同方式寻找生存之路,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即使在困境中,只要努力坚持,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落榜者,实乃英才之辈,常因一时之发挥失常,或为科举之弊所困,而未能一举成名。然其中有些人却另辟蹊径,以知识为本,摇身变为“知本家”。虽孔夫子未曾落榜,但其弟子三千,贤才辈出,纷纷效仿其法,广收学费,收获颇丰。自科举制设立以来,众多落榜而有真才实学之士纷纷以此为业,其中不乏投机取巧者,只需教授富家子弟,便可衣食无忧。
更有甚之,有人读书虽不擅长,却洞悉经商之道。如伍秉鉴,家道殷实,虽有钱读书,但对科举无甚希望,便跟随父辈学习经商之道。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他成为当时的商业巨擘。在事业巅峰时期,他拥有的财富高达2600万两,是当时美国首富财富的数倍。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在过去的千年中,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中,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便是其中之一。
落榜的读书人亦有各种命运。有的人屡考屡败,精神受到重创,如范进一般沦为精神病患者。另有一些人,如某两位落榜者,虽多次尝试却未能取得功名,最终一气之下选择走上造反之路,成为起义领袖。然而这两种情况较为罕见,不具有代表性。
这些落榜者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既有黯然失意的痛苦,也有逆境中的坚韧与智慧。他们或另辟蹊径,以知识为财富;或投身商海,创造商业传奇;或面对挫折,精神崩溃;或选择造反,寻求人生出路。这些不同的选择展现了落榜读书人的百态人生,也反映了社会的多元与复杂。他们的经历激励着后人,在遭遇困境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