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奇闻怪事 >>

印刷术之争为何韩国称未发明活字印刷?

编辑:奇闻奇事 2025-05-28 09:57 浏览: 来源:www.miqiwen.com

活字印刷术,作为人类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关于其起源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歇。近年来,韩国的一些学者提出异议,认为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并非在中国。对此,北京印刷学院的专家们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成功复原了毕升活字印刷的技术流程,为这一论调提供了强有力的反驳证据。

回溯历史,我国北宋时期的布衣毕升,被记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这一事迹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详细的描述。由于历史的原因,毕升创制的胶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未流传下来,使得一些学者对毕升的发明产生怀疑,甚至公然否定其贡献。

尹铁虎,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博物馆研究室主任,为我们介绍了韩国学者的主要观点。这些学者认为,毕升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真正的活字印刷源头在朝鲜半岛。而他们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在法国发现的一本铜活字印本。尹铁虎指出,我国最早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实际上出现在《梦溪笔谈》之前,那时的雕版印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北京印刷学院的课题组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了《毕升泥活字印刷实证研究》。他们采用传统工艺方法,选取北京的黏土作为原材料,手工雕刻出胶泥活字,并经过烧制、测试,最终满足正常的印刷要求。这一过程不仅证实了毕升活字印刷的可行性,也为我们生动形象地了解了这一技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毕升活字印刷的工艺概况。这些记载使我们得知,毕升的活字是用胶泥制作,经过火烧使其坚固。排版前,铁板上会铺上松脂、蜡与纸灰的混合材料,以保证版面平整。印完后,活字可以回收再利用。为了提高效率,还可以交替使用两块铁板。可见,毕升发明的活字版已具备完整的工艺技术。

北京印刷学院的这一研究不仅成功复原了毕升活字印刷的技术流程,也为我们揭示了活字印刷术的起源之争的真相。这一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伟大发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尹铁虎先生为我们揭示了关于活字印刷的深入研究和发现。经过课题组专家的科学原理、制作实践以及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他们坚定地认为毕升泥活字的高度大约在1厘米左右,不大可能小于0.5厘米或大于1.5厘米。针对韩国学者提出的质疑活字容易掉落的问题,尹先生指出这主要是因为粘药的使用不当或者固版所用的粘药与毕升的原法不同所致。他们研制的泥活字规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度为1.2厘米,另一种是高度为0.6厘米。这些活字在排版时需要使用粘药松香、蜂蜡和纸灰来固字,经试验证明效果极佳,不仅黏着力强,而且固版和拆版都很方便。

尹铁虎先生强调,活字版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继承了雕版印刷的某些传统,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新的印刷技术。活字版自发明以来,经历了泥活字版、木活字及金属活字的演变过程。韩国学者一直引以为傲的金属活字本《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其实其中的许多关键技术环节都采用了毕升的方法以及后来的工艺流程。这一点,无疑证明了活字印刷技术的智慧集成和创新精神。

韩国对本民族文化的挖掘和重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他们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和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这场关于印刷术的争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文化认同和尊重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尊重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对于印刷术这一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传承,让其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光发热。更多关于印刷术的历史和故事,请关注奇技网频道,让我们一起这个充满智慧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