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的壮阔与深中通道的“超级工程”奇迹
提及世界上最宽的河流尼罗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覆盖惊人的1.6万平方公里。尼罗河不仅是非洲最大的河流,更是世界第二长,其源头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亚喀巴湖。这个湖泊作为非洲最大的淡水湖,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青海湖的两倍,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近日,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建设迎来了新的里程碑。随着最终管节启动预制,这标志着这一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主体施工正式进入关键阶段。自开工至今,深中通道的建设已历经六年时光。从高空俯瞰,这座跨海集群工程宛如一条巨龙,横跨珠江入海口。它不仅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更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又一壮举。
深中通道的主干伶仃洋大桥,是一座主跨为1666米的悬索桥,其主塔高达270米,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随着工程的推进,每一项突破的背后都是无数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从高空俯瞰,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外形酷似中国传统风筝,承载着桥、岛、隧转换的重要功能。
而在海底之下,深中通道更是展现出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海底隧道长达6.8公里,其中的沉管段长达5公里,由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为了保障沉管对接的精准无误,建设者们如同在海底“穿针绣花”,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其中,锁旭宏和他的测量团队,为了解决测控难题,经常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测量设备进行系统的标定、组装及调试。他们的努力为沉管对接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在深中通道的建设过程中,“一航津安1”这一集沉管浮运、定位、沉放和安装于一体的超级巨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能在繁忙的航道上,拖着重达8万吨的沉管前进作业,展现了我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强大实力。面对每天0艘船舶出入的最繁忙的航道,以及无法复制的作业和封航条件,“一航津安1”展现了其不可或缺的价值。随着深中通道建设的不断推进,这座大桥将成为湾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枢纽。这座桥的建成不仅展示了中国工程技术的飞跃发展,更是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在工程领域的实力和智慧。深中通道的建成将为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启新的篇章。(摄于2022年9月27日,正值金秋时分)
在深中通道的建设现场,科技的力量与自然的美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与传统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相比,这里的一体船装备了克令吊等设备,如同漂浮在海面上的“流动工厂”。这艘巨无霸般的船只,不仅能在船上完成拆配和装卸任务,更实现了沉管的自主研发、机械化与自动化浮运安装,将整个沉管隧道施工流程打通,为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的高质高效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深中通道的施工现场,另一核心装备自升式碎石铺设整平船“一航津平2”同样引人注目。这艘如足球场般巨大的船只,被誉为深水碎石铺设的“3D打印机”。它将碎石均匀铺在海底,为隧道铺设平整的路基。每一节沉管,都稳稳地放置在这基础之上。只有海底的路基平整无虞,沉管隧道才能顺利铺展延伸。
夕阳的余晖洒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的建设现场,金色的光芒与工人们辛勤的汗水交织在一起,照亮了这个工程的每一个角落。深中通道预计将于2024年通车,这一重大工程将彻底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格局。通车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将真正形成“一小时生活圈”,推动这一重要城市群的无缝融合发展。
在这里,有形的桥与无形的“桥”相互映衬,共同构建城市群融合发展的新未来。这些桥梁不仅连接着地理上的距离,更承载着人们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梦想。深圳特区报记者周红声与胡蕾用他们的文字和镜头,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一伟大的时代变迁。(图文/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胡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