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与郑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逐渐恶化,原本尚可的关系在子孙辈时开始紧绷,频繁的摩擦最终导致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让我们深入了解周郑交恶的经过。
郑国,曾是郑伯友的封地。郑桓公及其子掘突为保护周王室的江山而英勇奋战,因此受到周王的器重。掘突后来继任司徒六卿一职,在朝中掌握大权。
在郑桓公的时代,他已预见到周王室的政治腐败和诸侯叛离的倾向。于是,他利用东方郐和东虢两个小国的统治者贪财好利、百姓不附的机会,将自己的财产和奴隶寄存于此,等待时机成熟后取而代之。
其子郑武公成功灭掉了郐和东虢,并将国都迁至新郑。武公子庄公继续担任东周重臣,高举“以王命讨不廷”的旗帜,联合齐、鲁等国进攻宋、陈等诸侯国,并积极扩张势力。在打败北戎后,郑国的势力逐渐壮大。
随着对内对外的扩张,郑国也开始侵占王室的权力,这让周王室产生了严重的忧虑和不满。郑国与周王室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遏制郑国,周平王私下委任虢公林和郑庄公为卿士,但这并未满足郑庄公的需求。
周王室与郑国之间已互不信任,甚至发展到交换“质子”的地步。周平王将儿子孤送往郑国作为人质,而郑国则派公子忽常驻王室充当人质。周王室的举动并未缓和双方的矛盾。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其子桓王继位。为了打击郑国的嚣张气焰,桓王重新起用虢公并任命其为卿士,企图削弱郑庄公的权力。
郑庄公对此极为愤怒,与周王室的斗争逐渐公开化。他派人强行收割了周王畿内的温地和洛邑附近的庄稼以示抗议。公元前717年,郑庄公亲自前往洛邑朝拜天子,试图缓和矛盾,但却遭到周桓王的冷落。接着又发生了周与郑换田事件,这一事件彻底破坏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在没有得到周王许可的情况下,郑国私自与鲁、许等国交换土地,引起了周桓王的极大愤怒。周、郑两国由“交质”走向“交恶”,最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这场战争是双方矛盾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周朝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