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民族的古老封建秩序中,有一个深入人心的理念:“民无二主”。意味着天下只能有一个天子,否则将引发混乱。历史却曾一度颠覆了这一理念,出现了两位周天子,并且他们竟然并存了整整十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跟随风趣网小编一起去探寻这段历史的奥秘。
那是一个被犬戎族杀戮的时代,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而引发的烽火戏诸侯的传奇故事仍历历在目。周幽王欲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废掉了原先的太子宜臼及正后(申侯之女)。这场变故让宜臼投奔了外公申侯,寻求庇护。为了女儿和外孙的复仇,申侯联合犬戎攻击了首都镐京。犬戎族攻下镐京后,杀死了周幽王和伯服,并在城中展开屠杀,使得繁华的首都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在此大难之际,申侯联合鲁侯与许文公,拥立了宜臼为新的周王,即周平王。与此虢公翰却对此持有异议。作为周幽王的旧臣,他认为原太子与申侯合掉周幽王是不义之举,因此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上。虢公翰还觉得自己作为周幽王的宠臣,应该立下拥立新王的功劳,却被申侯等人抢占先机,心中难免不平。于是,虢公翰决定另立周幽王的小儿子姬余为周携王,与周平王形成对峙之势。
两王并存的局面持续了十年之久。在此期间,申侯帮助周平王获得了郑国、晋国、卫国等较大诸侯国的支持,天下皆以周平王为正统。面对镐京被毁、周边被犬戎占据的困境,周平王决定迁都洛阳,得到了秦国的支持。而晋文侯也加入了辅佐周平王的行列,使得周携王一方更加孤立。公元前760年,晋文侯率军攻打周携王,取得大胜,杀死了周携王,结束了两个天子的并存局面,也为周平王东迁后的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一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实力的强弱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虽然周平王弑父登基,但他却获得了较大诸侯国的支持,说明他的人缘和实力并存。而周携王的惨死也再次印证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丛林法则。历史总是充满了波折与转折,正是这些曲折的经历,构成了我们丰富而多彩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