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后期,秦国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并最终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有二。秦国积极推行变法,实行利出一孔的政策,奖励耕战,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实力。秦国成功平定蜀地,建立了稳固的后方基础,并拥有了丰富的粮仓。史载,蜀地归附后,秦国的实力和财富大增,轻松应对诸侯的挑战。令人不解的是,与巴蜀毗邻的楚国为何没有首先吞灭巴蜀呢?
究其原因,地理形势是关键。秦国的西面与北面是荒漠和戈壁,拓展空间有限;东面虽面临强大的韩、魏等国,但东向发展也面临硬仗。唯独西南方的巴蜀之地,既广饶又易攻取。
相较之下,楚国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除了北向韩、魏的挑战外,楚国还可以东向和南向发展。例如,楚国曾从宋、鲁等弱国中寻找突破。西向巴蜀之地则面临诸多困难,如行军不便、易被割裂等。即使得到蜀地,也会面临守备困难的问题。例如,蜀汉主力在蜀地守荆州时,关羽北伐时后方遭到吴军的偷袭,而蜀汉却无法及时救援。
楚国的疆域虽然广阔,但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是其主要目标。在楚国的历史上,“北上争霸”一直是其重要战略目标。从楚人后期被迫迁都的方向也可以看出这一点,郢都(湖北荆州)被攻破后,先迁到了陈(今河南淮阳),后又迁都於寿春(今安徽寿县)。
当楚国受到秦国的攻击时,楚人的主要迁徙方向是向北和向东,这表明他们更倾向于中原地区。到一统天下之后,楚国的核心民族已迁至江淮之间,与淮夷相融合,形成淮楚。在秦末之际,楚国历史上的核心区域(荆楚)已基本上成为秦人的遗民。当考虑分封诸侯时,想把(义帝)安排到荆楚地区,但楚怀王已经不乐意去了。这是因为楚人的主体已经不在荆楚而在淮楚。这也解释了项羽选择王彭城的原因。而巴蜀之地在当时就如同江南之地一样,并不是楚人的兴趣所在。因此楚国并未选择西向吞灭巴蜀之地。
秦国崛起并吞灭巴蜀的原因在于其地理形势和战略选择,而楚国由于地理、人口和文化等因素并未选择西向吞灭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