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世界之最 >>

诸葛瑾会打仗吗?他为什么能成为东吴的大将军

编辑:吉尼斯 2025-05-29 12:27 浏览: 来源:www.miqiwen.com

古代大将之典范:大将军诸葛瑾的崛起之路

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的小编,一起探寻古代大将的传奇故事,探寻那些封为大将军的荣耀背后的秘密。我们将深入了解大将军诸葛瑾的一生,探寻他成为东吴大将军的原因。

在古代,大将军是领兵作战的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沿置至今。汉末时期,许多英勇的将领都曾担任此职。曹魏有曹操的侄子曹休等人,蜀汉也有大将军,而东吴的诸葛瑾,作为诸葛亮的兄长,也曾被封为大将军。诸葛瑾的名声似乎并不符合人们对大将军的期待。他似乎并不擅长军事,甚至经常遭受败仗。那么,为何他能成为东吴的大将军呢?

我们必须承认,诸葛瑾的军事才能确实平平。黄初三年(222年),他派兵救援江陵,却被夏侯尚火烧船只,水陆进攻所击退。黄武五年(226年),他又被司马懿击败,还被斩杀吴将张霸,损失惨重。相比于他的兄弟诸葛亮在蜀汉的战绩,诸葛瑾的表现确实难以令人满意。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军事方面的表现就全面否定诸葛瑾。他之所以能在东吴获得大将军的职位,原因远不止于此。

诸葛瑾作为诸葛亮的兄长,在维护蜀汉和东吴的联盟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多次出使蜀汉,与诸葛亮见面,为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了贡献。黄初二年(215年),孙权甚至派遣诸葛瑾前往蜀汉与刘备通好。这种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得诸葛瑾在东吴具有了重要的战略价值。

诸葛瑾虽在军事上表现平平,但在其他方面却有一定作用和价值。他善于交流,每次与孙权谈话、劝谏时,都能点到即止,深得孙权的喜爱。他的温文大方的气质也让人佩服。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这种气质和品格也为他在东吴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诸葛瑾的出身也是其获得孙权重用的原因。他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因中原战乱而避乱江东,属于南迁士人。孙权为了平衡江东的各方势力,也会重用这样的南迁士人。诸葛瑾的提拔,无疑也是孙权平衡江东各方势力的手段之一。

诸葛瑾虽然不擅长军事,但他的特殊身份、品格和出身都为他赢得了孙权的信任和重用。他被封为大将军,不仅是他在东吴的重要地位的表现,也是他的多方面才能和价值的体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只在于他的军事才能,而在于他的品格、智慧和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才能。深探江东士族的崛起与势力制衡

江东士族在东吴的势力已然庞大,其影响力足以动摇东吴政权的稳定。孙权深谙此道,对于江东士族的崛起,他选择了通过一系列的制衡手段来维护政权的稳固。这种策略,在蜀汉刘备那里也得到了类似的体现。刘备进入益州后,不仅重用了荆州势力,包括诸葛亮等人,也重用了东州势力,以此达到对益州本地士族的制衡。显然,刘备与孙权在此事上,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江东的诸葛瑾因才干受到孙权的青睐,被封为大将军。更令人瞩目的是,诸葛瑾的儿子也被孙权委以重任,成为托孤大臣。这样的殊荣足以看出孙权对江东士族的倚重。江东士族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丞相陆逊病逝后,诸葛恪接任大将军之职,掌控了荆州的事务。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病危时,诸葛恪被选为托孤大臣之首。他在孙亮即位后更是权倾朝野。随着权力的增加,诸葛恪逐渐失去了平常心,有些飘飘然。最终在建兴二年(公元253年),他被孙亮联合其他托孤大臣所害,时年五十一岁。这一事件也让人们深感世事无常,权力的诱惑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尽管诸葛恪聪明过人,但他却没有像其父诸葛瑾那样低调谨慎,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孙权在江东士族制衡策略上的无奈与智慧。他需要在重用人才与防范权力过于集中之间找到平衡点,以保障东吴政权的稳固。这种微妙的权力博弈和策略的运用,既是历史的智慧,也是人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