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女生相亲时总会将对方的财富、身高与相貌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总希望对方是个集万千优点于一身的“高富帅”。在古代相亲市场上,这样的标准却完全行不通。古代女性在选择伴侣时,并不会将财富作为首要条件,即便家财万贯的富商也难以觅得心仪的伴侣,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何缘故呢?
在古代社会,商人的地位是极为特殊的。尽管他们可能拥有世间的一切财富,但在社会地位上却遭受种种歧视。对于古代女性来说,嫁给商人的后果更是如此。一旦嫁入商人家门,她们便失去了穿着多彩衣物的权利。当时的规定限制了商人的衣着,他们只能使用绢、布等料子,无法享受绸、纱等更为华美的材质。
前秦时期更是明文规定,工商皂隶不得服用金银、锦绣,即便是富可敌国的商人,也绝无权力身着锦衣玉服。除了衣着上的限制,商人在社会地位上也受到种种歧视。在汉代,商人不能穿着丝质衣服,不能乘车,其家属也不能乘坐有车厢的马车。这些规定使得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大大降低,也使得古代女性在择偶时对其敬而远之。
更为古代女子难以接受的是,如果嫁到经商的人家,她们的孩子在未来也难有出头之日。在隋唐法律中,明确剥夺了商人儿子的从官资格。即便如诗仙那般才华横溢的人,也因其父亲经商而无法参加科举考试,只能入赘官宦人家才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古代的这些规定一直持续到科举制度的出现。即便到了那时,商人的后代也只有极少数的特长生才能有机会参加考试。对于商人的女儿来说,情况更为糟糕。在当时的法规里,她们甚至不能被算作女子。因为女子的定义中有一条就是不出生于商人家庭。商人的女儿在嫁娶市场上受到歧视,甚至无法成为皇族官员的妻子。
如果我们有机会穿越到古代,恐怕得劝君远离那所谓的“高富帅”了。因为在那个时代,真正的幸福与美满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社会地位与尊重。这样的现实让古代女性在择偶时更加注重内在的品质与修养,而非表面的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