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这部辉煌巨著中,如果要评选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人物,那么赵云无疑会高票当选。在民间传说中,他是“军神”级别的人物,想象一下长坂坡七进七出,豪情万丈,英姿飒爽!但这位传奇英雄的一生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用,他的才华被埋没,只能默默坐在冷板凳上,眼巴巴地看着战友们建功立业。
难道是因为赵云的武艺不够精湛,或者忠诚度有问题吗?这显然不是事实。赵云在胆识、忠诚度、武艺和军事能力等方面都是一流人才,这一点,任何对《三国演义》稍有了解的朋友都会认同。他忠义无双,这一点更是无需赘言。
那么,为何赵云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呢?这背后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正是由于这四个字,赵云最终只能在替补席上度过一生。
回顾历史,公元214年,刘备攻下成都后,准备将城中房舍和城外园地分赐给各位将领。这时,赵云站出来反对。他的理由有两点:一是认为现在国家尚未安定,不应该贪图安乐;二是应该先将田宅归还百姓,以得到民心。赵云的这番正义之辞让刘备无法反驳,功臣们捞好处的机会也就此泡汤,这让刘备和其他同僚对赵云心生反感。
再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时,赵云作为疑兵遭遇曹军主力。虽然赵云应对得当,成功断后,损失不大,但在主战场上他却违背了诸葛亮的指示,导致北伐失败。此次失败让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赵云的为人正直和忠心爱国,但同时也看到了他的不懂政治。
在讲究站队的政坛上,像赵云这样过于正直、不懂政治的人很难得到重用。这并不是说赵云的能力不足或者他的忠诚有问题,而是他过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而忽略了政治手腕的重要性。就像戚继光曾为了施展抱负而主动降低姿态一样,在政治斗争中取得成功的人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和情商。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能否认赵云的才华和忠诚但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或许只有那些既懂政治又坚持原则的人才能真正得到重用和发挥他们的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