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正在推进一项重要的改革“大科室”改革。这项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优化行政机构设置,提升行政效能,以解决内设机构繁杂、职能交叉和资源分散的问题,推动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以下是关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成效的详细阐述:
一、改革的核心措施
“大科室”改革首先着眼于精简机构设置。通过对职能相近、业务相连的科室进行整合重组,推行“一类事项由一个科室负责”的管理模式。这种改革方式已经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安徽淮北市通过整合科室,成功精简了市直部门的68个内设机构;甘肃酒泉市更是将市直部门内设机构总数从413个压减至295个,精简率高达28.5%。
改革还着眼于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打破编制“一核定终身”的传统模式,通过科学的方法测算工作饱和度,按比例核减冗余编制。对于空编率高的单位,按照不低于3%的比例进行精减。收回的行政编制将优先保障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领导职数方面,改革也进行了压减。在保持职级待遇不变的前提下,严格控制科级领导职数,对于编制数较少的单位,压减领导职数。
二、改革的成效
“大科室”改革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成效。行政效能得到了提升。通过整合科室,部门内部的协作效率显著提高。例如,淮北市发改委内设机构由29个精简至22个后,合并后的科室实现了业务整合,企业和群众办事无需“多头跑”。
服务体验也得到了优化。改革后,政务服务流程简化,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例如,酒泉市通过“大科室”改革,实现了企业群众办事从“找多个科室”到“一站式办理”的转变。
改革还注重向关键领域倾斜资源。在保障重点领域资源投入的推动构建协同高效的行政体系。淮北市在改革中强化了城管、应急、农业等部门的执法科室配置,教育等部门的人才工作科室也通过挂牌形式得到了加强。
三、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大科室”改革是新一轮地方机构改革的重要实践。长期以来,机构设置与职能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一直存在,严重影响了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大科室”改革通过“瘦身”与“强身”相结合的方式,既精简了冗余机构,又保障了重点领域资源投入,为构建协同高效的行政体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