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武,姬氏,韩懿侯之子,他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第六位国君。当我们追溯韩国的历史,最辉煌的时期无疑是韩昭侯主政的时代。
韩昭侯执政初期,韩国政治动荡不安,法律与政令混乱不堪,群臣吏民无所适从。公元前355年的一次重大变革,使得韩国焕然一新。韩昭侯采纳了法家的主张,实行申不害变法。他内政修明,推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以“术”治国。这一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韩昭侯虽然是一位懂得利用人才的君主,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说话不够谨慎。他常常在不经意间泄露国家机密,使得与大臣们精心策划的计划化为泡影。堂公趁此机会进行劝谏。他以玉器和瓦罐作比喻,告诫韩昭侯,即使是价值连城的玉器,如果空而无底,连水都无法容纳;而地位尊贵的君主,如果经常泄露臣子商讨的国家机密,那么他的计划也将无法实施。堂公的劝谏让韩昭侯如梦初醒,他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国家机密,甚至在睡觉时也是如此。
昭侯二十年(前343年),周显王封秦孝公为西方列国盟约长。韩昭侯向秦孝公表示祝贺。韩昭侯还面临过高门之论的风波。丞相申不害去世后三年,韩昭侯决定兴建一座高门。然而屈宜臼却提醒韩昭侯此举不合时宜,指出如今并非振兴国家的时机。遗憾的是,高门最终建成不久,韩昭侯便去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韩昭侯是一位对职责划分极为严格的君主。有一次他因醉酒而睡得很沉典冠担心君王着凉便找典衣要来衣物为他盖上几个小时后韩昭侯醒来后询问是谁为他盖的衣服典冠承认了此事韩昭侯却因此批评典冠越权而典衣失职因为典冠并非他的侍从却擅自行动而典衣随意将衣物给别人是明显的失职行为。韩昭侯的做法体现了其严明职责、严格执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这对今天的管理者仍有借鉴意义。
申不害的后门之路与韩昭侯的明君之道
在韩国的历史长河中,申不害这个名字熠熠生辉。他原本是一个卑微的小官,却因掌握了黄老刑名的学说,走上了人生巅峰。他曾向韩昭侯阐述“刑名之学”,深得昭侯的赏识,最终成为韩国的相国。
申不害在相位上,对内整治政教,对外应对各国,为韩国保持了十五年的强国地位。他的才学与智慧,为韩国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著作《申子》,更是成为了后世学习的经典。即便是这样一位明理贤能的人,也曾有过尴尬的时刻。
一次,申不害为他的亲属请求官职,却遭到了韩昭侯的拒绝。面对这样的挫折,申不害有些郁郁寡欢。但韩昭侯的一番话,让他深感敬佩。韩昭侯表示,他向申不害学习,是为了治理国家。他询问申不害,是应该听从他的请求而废弃他的学说呢,还是实行他的学说而废弃他的请求?申不害意识到,作为相国,必须公正无私,不能因为私情而违背法治。他向韩昭侯请罪,也为自己亲属的请求感到羞愧。
与此韩昭侯也在默默地为国家的繁荣付出努力。在公元前338年,韩国发生大旱,韩昭侯决定修筑一座高大的城门。这一决策遭到了大夫屈宜臼的反对。屈宜臼认为,这座城门不合时宜。他指出,人有时运的起伏,有时处于有利的时机,有时则面临困境。韩昭侯虽然曾经处于有利的时机,但他并没有因此修筑高大的城门。如今国家遭遇困境,他应该体恤百姓的困难,而不是奢侈浪费。
韩昭侯并没有采纳屈宜臼的建议。公元前337年,那座高大的城门落成,而韩昭侯也在此年去世。他的去世让韩国失去了一位明智的君主,也验证了屈宜臼的预言韩昭侯没有从这座城门走出。
申不害与韩昭侯的故事,展现了君臣之间的信任与尊重,也揭示了明君治国之道。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公正无私、体恤民情的重要性。而申不害的那次尴尬经历,也提醒我们,即使再伟大的人物,也需要坚守原则,不能因为私情而违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