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习俗之吃年夜饭
随着夜幕的降临,家家户户都沉浸在热闹的年夜气氛中。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阖家团圆,围坐桌旁,共享天伦之乐。这满桌的佳肴,既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欢乐氛围的载体。火锅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吉庆有余”,也预示着“年年有余”。还有萝卜,寓意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虹。最后的一道甜食,寄托着对未来的甜蜜祝福。即使不善饮酒的人,也会在这特殊的夜晚小酌一杯。古代的年酒,注重品质,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酒、兰尾酒等。
除夕夜习俗之贴春联
喜庆的春节,怎能少了红红的春联?春联,又称门对、春贴等,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到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会精心挑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传统源远流长,历经多个时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在不断提高。
除夕夜习俗之贴窗花
窗花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精彩展现。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还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我国深受喜爱的民间艺术,因大多贴在窗户上,故被称为窗花。窗花以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节日装点出红火富丽的氛围。
除夕夜习俗之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燃放爆竹是家家户户的第一件事。爆竹是中国特产,其起源古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爆竹声能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每当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之际,鞭炮齐鸣之时便点燃了旺火。点燃后的旺火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火苗状若浮图既壮观又御寒。人们围坐一圈共享欢乐时光既是为了“旺气冲天”也是为了带来新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夜习俗之垒旺火
《大同县志》中记载:垒旺火是内蒙古和山西等地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在民间点旺火寓意着红红火火、旺气冲天。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便是点燃旺火的时刻。点燃后的旺火既壮观又暖和大人们孩子们都会围坐一圈分享这份暖意与欢乐时光祈求新的一年家道兴旺。孩子们还会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以图吉利。除夕夜习俗之踩岁活动 在热闹的除夕夜我国民间还举行一项有趣的踩岁活动。人们会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称之为“聚宝盆”。然后全家人一起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寓意家道兴旺表达对新一年的祝福和祈盼。这项活动既有趣味性又富有吉祥寓意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 除夕夜习俗之守岁 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人们会在除夕夜守夜以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同时也为了驱赶一些不好的事物或邪灵保持平安吉祥。这项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如今已成为庆祝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来年好运的愿景。除夕夜节日起源 追溯其源先秦时期的逐除仪式便是春节的起源之一。据史书记载,《春秋季冬记》中描述了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为了驱逐象征疾病和瘟疫的鬼神,采用了击鼓的方式,这个传统节日因此被称之为“除夕”。这一名称最早由西晋周处所撰的《风土记》等史籍中提及,并流传至今。关于这个由来,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健康平安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到除夕之夜,人们都会用鼓声传递出驱赶疫病、迎接新希望的强烈愿望。这个传统习俗至今仍在很多地方延续,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