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三国演义中,有一位名为徐庶的军师,他的出场时间虽短暂,却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璀璨。他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烘托出诸葛亮的超凡形象。在那个短暂的时代里,徐庶凭借智勇双全,连续击败曹军的进攻,甚至击败了曹军大将,夺取了樊城,这一系列的胜利让人瞩目。
历史与小说总是有所出入。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徐庶并未打败曹仁,夺取樊城更是无从谈起。当年刘备在中原立足不稳,只得南下荆州,投奔刘表。刘表对刘备虽有所忌惮,但仍将新野交予其驻扎,以防北方的曹军侵袭。
新野虽名为县,却地处南阳盆地中心,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商业繁华。刘备在此得到了宝贵的休养生息机会。他寻访英才,发展势力,多次重创敌军。其中,刘备火烧博望坡的大捷就发生在此时期。关于从曹仁手中夺取樊城的情节,只是小说中的虚构。因为在那时,樊城仍在刘表手中。
樊城在三国的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赤壁之战后,樊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与襄阳紧密相连,两座城市夹汉水而立,控制着汉水的交通。在地理形势上,襄樊控制着重要的南北大通道。无论是南征还是北伐,都必须通过襄樊,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初时十分顺利,他威震华夏,吓得曹仁胆破心惊,意图弃城而逃。他的手下满宠劝住了曹仁,指出若放弃樊城,则洪河以南将不再属于曹魏。曹仁采纳了满宠的建议,勉力支撑危局。
确实,若曹仁当时放弃樊城,关羽无疑将无后顾之忧,趁机扩张战果,整顿地盘。在实战中,樊城的重要性并非只在于一场战役的胜败。它是曹魏和东吴之间形势变化的关键所在。
在襄樊之战后,樊城的重要性似乎突然降低,人们很少再听说有关它的战事。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这种情况的产生,源于曹魏和东吴之间的形势变化。关羽占据江陵时,以北伐为己任,对曹军造成很大压力。襄樊作为曹军防御关羽的据点,显得十分重要。但关羽败亡后,东吴占据荆州,其战略方针发生变化,转向防御保守。
东吴在武力夺取荆州后,一方面要面对蜀汉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应对曹魏的挑战。其兵力因争夺荆州而分散,再加上与刘备的争斗使实力大损。东吴已无力北伐。
曹魏初期对东吴的实力高估,但在东吴增兵荆州时,曹魏主动撤退,失去了对樊城的控制。随着对东吴实力的了解逐渐加深,曹魏转变了对东吴的战略,开始压制东吴的发展。尽管东吴发动过几次反攻,但始终无法立足。一旦东吴撤军,曹魏的势力便迅速恢复。直至三国结束,东吴灭亡,这种战略形势始终未变。
既然东吴无北伐之力,而曹魏又占战略主动权,樊城的战略意义自然大大降低。它从战争一线的重要防御枢纽变为后方纵深的安全地区。周围无战事发生,人们自然很少听到关于它的传奇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樊城从历史中消失。
襄樊的重要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永远不会甘于寂寞。虽然在三国时期后期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但在其他时代,依然有无数的战事发生在它们周围。那里继续上演着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