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起因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的了丝坡村,赵振书与妻子晏爱维(或晏爱为)的生活虽平凡却充满深情。这对普通的农民夫妇于1984年经人介绍喜结连理,婚后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他们相互扶持,情深意切。
一个秋收时节,夫妻俩为了回家不得不绕行泥泞的河沟。晏爱维在行走中不慎滑倒,伤势严重。看到妻子受苦,赵振书的内心充满了愧疚与自责。他紧紧握住晏爱维的手,眼神坚定,郑重承诺:“我要在这里建一座桥,让你不再涉水而行!”
建桥过程
赵振书,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被建桥的艰巨任务所吓倒。他开始着手筹备,虽然未接受过专业训练,但他通过观察村中老桥的结构,自学摸索建桥的方法。
2003年4月20日,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日子,赵振书正式动工建桥。他利用后山的石料,徒手采集、凿刻石块,然后用手推车将材料运至河边。
建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他耗时5年,累计使用了2万多块石头,连手中的锤子都因长期凿石而磨损近半。白天,他务农、打工,早晚则抽空建桥。他的妻子晏爱维也常常协助他,一起搬运材料,共同为建桥付出努力。
面对缺乏机械和资金的困境,赵振书凭借手工工具完成了桥墩的选址、地基的加固以及石拱的砌筑。起初,许多村民对他的行动表示嘲讽,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但赵振书并未因此放弃,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终会赢得尊重。
成果与意义
终于,一座桥长203米的“夫妻桥”横跨河沟,成为了当地的景点。这座石拱结构的桥梁被当地人称为“爱情桥”或“夫妻桥”。
赵振书用行动践行了对妻子的承诺,这座桥成为了他们深厚感情的见证。每当人们走过这座桥,都会感受到那份执着的爱情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晏爱维感慨地说:“这座桥是他用行动写给我的情书。”
桥的建成不仅便利了村民的出行,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参观。赵振书的事迹也广为传颂,被誉为当代“愚公”。
人物特质与评价
赵振书性格内向、坚韧,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的行动却是最深情的告白。他退伍后为了改善家境曾挖煤、做泥瓦匠,始终勤恳劳作。建桥一事展现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精神。他是朴素爱情与匠人精神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