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工业革命时代,“雾”曾是各大发达工业国的共同考验。煤炭作为核心能源,在燃烧时释放了众多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它们在大气中交织形成五彩斑斓的烟雾,带有刺鼻的气息,长时间滞留不散。
以伦敦为例,这座城市在19世纪末曾长期被浓雾笼罩,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笼罩在“雾日”之下。这些浓雾不仅污染了建筑、阻碍了交通,更为严重的是,其中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诱发了一系列呼吸道疾病。当时的伦敦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气室”,居民患心脏病的几率远超过其他地区。
在1952年的一个冬季,伦敦遭遇了一场空前的大雾。受反气旋影响,高气压滞留城市上空,导致大气层结构变得异常,风力减弱,烟雾难以消散。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产生的废气在城市上空积聚,形成浓厚的烟雾。这场大雾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许多人出现了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
尽管居民紧闭门窗,烟雾仍然侵入室内。著名的萨德勒威尔斯剧院上演的歌剧因观众视线模糊而被迫中止。行人的皮肤和衣物沾满灰尘,连自己的脚步都看不清。公共汽车的挡风玻璃也变得模糊不清,只能依靠雾灯艰难前行。这场大雾不仅让呼吸系统疾患者数量激增,还让交通陷入瘫痪。救护车和在雾霾中艰难应对,甚至不得不使用火把和烈焰燃气瓶为行人照明。
烟雾无孔不入,进入了人们的住宅,无论是正在躲避寒冷的老人还是年轻人,都无法幸免于这场灾难。即使戴上了口罩,仍然无法抵挡那辛辣、呛人的感觉。富人的剧场和歌厅也变成了“鬼屋”,人们只能听到声音却看不到人影。
这场事件被称为“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成为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英国人最初认为烟雾是工业发展的必然副产品,但这场悲剧让他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英国开始实施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政策。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对居民炉灶进行大规模改造,逐步实现天然气化,减少煤炭的使用。在城市设立无烟区,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工厂则被要求加高烟囱,将烟雾排放到更高的空域,以便疏散大气污染物。还规定了工业燃料中的含硫量上限等硬性标准。
英国的“战雾记”并没有结束。随着汽车走进家庭,汽车尾气成为了新的污染源。英国开始推行无铅汽油,但后来发现汽车尾气中的其他物质也极具危害性。于是从1993年1月起,英国强制要求所有汽车安装催化器,以减少光化学烟雾的排放。
英国耗时半个世纪的“战雾”历史表明,污染并非获得财富的必然副产品。在严格的环保政策下,英国经济并未恶化,收入也没有减少,但环境质量却得到了显著改善。如今的伦敦已是一个绿色花园城市。这一历程提醒我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面,我们应该寻求两者的平衡与和谐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