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接下来,让我这个风趣的小编来给你们详细讲解一下。
在一位皇帝离世仅两个月后,他的长子出生了,取名朱常洛。这位刚刚晋升的父亲对这个孩子并无太多喜爱之情,甚至有些嫌弃。原因很简单,这是他在临幸一位宫女后意外得来的孩子。
相比于那个出身平凡的皇长子的生母,皇帝更喜欢的是另一位美丽聪明的妃子。很快,他们之间的爱情结晶皇三子朱常洵诞生了。皇帝对这个孩子倾注了无尽的父爱,他甚至希望将朱常洵立为太子。
按照封建时代的规矩,除非郑贵妃成为皇后,否则太子之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朱常洵。皇帝虽没有勇气废掉皇后,但他想打破礼法的束缚,让朱常洵成为太子。想法虽好,但外朝的大臣们会同意吗?
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官们不会同意。早在朱常洵出生之前,身为首辅和皇帝老师的申时行就主张立朱常洛为太子。皇帝以皇长子年纪尚小为由拒绝了。随着朱常洵的出生,郑贵妃被册封为皇贵妃,而诞下皇长子的王恭妃却未获晋升。这让大臣们纷纷怀疑皇帝有废长立幼的意图。
册封郑贵妃为皇贵妃的当天,就有言官率先发起挑战,直言这种做法忽视皇长子及其母亲,要求皇帝收回成命。言辞之激烈,让万历皇帝不得不将言官贬到外地。接连有数位官员上书要求皇帝收回成命,皇帝只好将他们全部赶出京城以示惩戒。
尽管皇帝在处理官员时有些严厉,但他还是做出了一些让步,表示一定会按照嫡长次序来立储。事情似乎总是难以顺利进行。内阁成员一商量,干脆以全盘辞职来要挟皇帝。皇帝深知离不开这些辅臣的帮助,于是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诏令:一年之内如果没人再提国本的问题,就立皇长子为太子;如有人提,那就六年以后再说!
皇帝知道会有人忍不住要提及此事。很快,《明史》的作者就站出来上书言官群体呼应此事。他们不仅大谈国本问题还攻击了首辅申时行。结果立储的问题真的被推迟到了六年以后而首辅申时行也只好被迫辞职。申时行的离去让皇帝和朝臣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双边关系紧张至极。皇帝连续罢黜十二名官员甚至对仅剩的阁臣王家屏施以廷杖处罚。然而这并没有让大臣们屈服反而加剧了形势的尴尬。无奈之下皇帝只好宣布他打算将皇长子、皇三子和皇五子并封为王再从中选取优秀者为太子。这一提议立即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指出这实际上是在表明皇长子做太子的合法性不足留下了隐患。大臣们一边抗议这种提议一边痛斥时任首辅的王锡爵无能最终迫使皇帝放弃了这个计划。此后首辅赵志皋继任由于他性格温和懦弱成了举国上下大臣们批评的对象和皇帝的出气筒四年后赵志皋因争国本事件愈演愈烈而病逝在岗位上。终于皇长子十九岁那年他被立为太子结束了长达近二十年的争国本事件这场事件逼退了四个首辅甚至对明朝后期的政治生态造成了深远影响文官们逐渐养成了为了清谈而奋不顾身地论战甚至搞斗争的恶习全然不顾国家大事的发展导致明朝逐渐走向衰败的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