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170-217年),字伟长,是北海郡剧县人,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识,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干擅长辞赋,作诗也妙绝当时。他的诗、辞赋、政论都很有名。他的代表作是《中论》、《答刘桢》和《玄猿赋》。其中,《中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章风貌。徐干的思想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他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反对形式主义,注重谦虚和博采众识。他还提出了立功立事、益于民的要求,表现出他匡时济世的抱负。
徐干的诗歌成就虽不及王粲、刘桢等人,但他的《室思》和《答刘桢》仍被誉为其诗歌中的佳作。《室思》以思妇的口吻表达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缠绵动人;《答刘桢》则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在辞赋方面,徐干的名声颇高。他的赋作曾被曹丕和刘勰高度赞誉。今存的作品虽不足10篇,但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徐干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散文集《中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章风貌。这本书被当时的人们评价为“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曹丕也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
徐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他的诗、辞赋和散文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论》作为他留下的重要著作之一,更是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他的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它是建安七子中现今唯一存世的专著,这部著作在历史上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却依然闪耀智慧的光芒。其作者,尽管除了《中论》之外的其他著作已经散佚,但他的思想精髓依然流传至今。
《经籍志》中著录了他的集子五卷,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献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杨德周先生不辞辛劳地整理、增补,编撰出《徐伟长集》六卷,并将其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那部《中论》。明嘉靖乙丑年,青州刊行的两卷本《中论》被收入《四部丛刊》,成为研究该作者思想的重要资料。这部著作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
除了文学上的成就,旧《寿光县志》还记载了他的诗歌和一篇《齐都赋》。他的八首诗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造诣。而他的《齐都赋》则描绘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些珍贵的文献和资料,不仅为我们了解这位建安七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我们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华,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古老的文献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基石。让我们珍视这些宝贵的遗产,从中汲取智慧,为今天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