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砣,这一日常所见的称重工具,有着多种别称与雅称。最常见的称呼便是“秤砣”或“秤锤”,其作为称重用的衡器部件,功能等同于现代的秤砣,体现了其在计量中的核心地位^[1][2][3][5][10][11][12]^。铜制之物,承载了权衡重量的责任,所以有时人们直接以材质和功能来命名它,称之为“铜权”或“秤权”,展现出这一工具的基本属性与用途。
在汉代,民间对于秤砣的称呼更是充满了雅致的韵味,称之为“公道老儿”。这一称呼不仅寓意着权衡公平,还体现了秤砣作为交易公正象征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让秤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公正、正义的角色。清代《乡言解颐》中也有对这一称呼的记载,显示出其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这些常见的称呼,秤砣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别称。在汉代文献中,人们称之为“累”,这一称呼简洁而富有意蕴。而在元代,铜权铭文中常常标注铸造年号,如“皇庆元年”,但这些带有官方色彩的称谓并非民间的俗称。值得一提的是,铜权的材质除铜之外,还有铁、陶、瓷、石等。但当我们提及“铜权”时,特指青铜或黄铜铸造的秤砣。这些秤砣造型多样,有瓜棱形、多面体、动物形等,每一件都充满了工匠的巧思与技艺。
秤砣这一看似简单的工具,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其别称与雅称,都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工具的深厚情感与独特认知。今日我们再次审视这些称呼,不禁为古人的智慧与创意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