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语中的“门租”,实为曲调之意的总称,涵盖了丰富的民间曲调。每一种曲调都能演绎广泛的题材,虽然各种腔调尚未拥有明确的歌种称谓,但它们可根据唱词内容及演唱形式进行分类,如叙事歌、习俗歌、山歌、情歌、劳动歌和祭祀歌等。
这个民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洛”或“曲洛”,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正式命名为独龙族。他们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贡山独龙河谷,人口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达到了五千八百多人,比新中国成立时增加了三千多人。
由于环境封闭并远离内地,直到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他们主要依靠种植、和采集为生,身穿自己纺线编织的麻布,少数人使用树叶和兽皮作为遮盖。独龙族的妇女还有纹面的传统习俗。
独龙语与贵山语言相通,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他们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1956年10月1日,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标志着这个民族开始了新的历史阶段。
独龙族的节庆和礼仪食俗与他们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过去的宗教信仰处于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就连唯一的年节“卡雀哇”也与宗教息息相关。节日期间,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剽牛祭天”,这是一项充满神秘色彩的仪式。
独龙族的节日邀请方式非常独特,他们用一块刻有几道缺口的木片作为请柬,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被邀请的客人则要携带各种食品以示答谢。客人进入寨门后,先要跟主人共饮一筒酒,然后一起聚餐并观赏歌舞。入夜后还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射猎庆典等。
独龙族人民性情淳厚,即使路上偶遇也会置酒相待。他们非常重视团队协作,建屋盖房、婚丧嫁娶都会主动相助。遇到猎物或杀猪宰牛,都会邀请亲友邻居聚餐,并在聚餐后主动赠送礼品。独龙族的文化和习俗丰富多彩,体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