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形象中,姜维被描绘成蜀国的重要支柱,尤其在诸葛亮逝世后,他担当起了接续北伐的重任。但在历史学者眼中,他的角色并不如此光明。很多人认为姜维虽然高举北伐大旗,但实际上他的军事行动往往劳民伤财,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甚至有人认为他穷兵黩武,屡屡北伐导致了蜀国的衰败和灭亡。
回溯蜀国的历史,其巅峰时期出现在刘备夺取关中、关羽尚未失荆州的时期。若蜀国能把握此机遇,或许真有可能实现诸葛亮口中的大业。关羽失荆州和刘备败于夷陵两大打击,使蜀汉元气大伤。
面对这样的政治格局,诸葛亮多次北伐,但多数以失败告终。他的北伐不仅未能改变政治格局,反而耗尽了蜀国的国力。当诸葛亮逝世后,姜维接过北伐的大旗,先后主持了十一次北伐。
这十一次北伐中,姜维胜场不多,败场也不多,多数为平局。他的北伐历程可谓艰难曲折。前期,由于蒋琬和费的制约,姜维的北伐规模有限,只有少数几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战绩。随着曹魏政权的稳定,北伐的难度逐渐加大。姜维的北伐不仅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胜利,反而使蜀国的经济压力日益增大。
在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经济并不发达,蜀国的国力与人口都无法与魏国相抗衡。姜维的北伐往往使得蜀国越打越贫。在地理位置上,蜀国想要真正北伐必须取得关中。而从西北方向进攻是蜀国北伐的主要策略,这一路线相对平缓,并有可能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支持。
这条路线因为路途遥远,需要的粮食补给庞大。无论是诸葛亮的北伐还是姜维的北伐,往往因粮食问题而失败。姜维能够打到最远的地方是狄道、临洮附近,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兰州附近。这个位置并没有突破诸葛亮时期的核心问题粮食问题。
姜维的北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诸葛亮的遗志,但在战略和战术上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他的北伐行动未能改变蜀国的政治格局,反而因为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蜀国日渐衰败。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姜维的军事成就并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