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杰出的君王戒日王(Harsavardhana,约590-647年),在中印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先后三次派遣使臣远赴中国,与唐太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推动了中印之间的官方往来。
戒日王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君王,同时也是杰出的梵语剧作家,其创作的《龙喜记》《妙容传》《璎珞传》等梵剧,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更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
出生于萨他泥湿伐罗城(Sthāne’svara,今塔内莎尔)的戒日王,于公元605年左右登上王位,定606年为喜增元年。他的信仰广泛,包括湿婆、吉祥天女、太阳、蛇、佛陀等,可概括为泛印度教的帝王信仰。
戒日王凭借父兄的军队和鸠摩罗王的盟军,成功扩展了戒日帝国的疆域。通过连续的征战,帝国从两个王国扩展至包括中、北、东、西印度部分地区的广大区域。
在隋唐年间,中印的民间交往日益频繁。当玄奘访印之时,唐太宗主持修造的《秦王破阵乐》已传入印度。戒日王与玄奘的会晤,促成了中印的官方往来。据史料记载,在641年至648年的八年间,戒日王与唐太宗互派使臣多达六次。
戒日王第一次派遣使臣于641年下半年抵达唐朝都城,这次出使可能仅包括一封官方书信,信中戒日王自称摩伽陀王。唐太宗的回访不晚于次年。此后几年间,戒日王又两次派遣使者访问中国。第二次派遣的使者带来了火珠及郁金香、菩提树等贡品,体现了戒日王促进中印交往的诚意。
唐太宗也曾三次派遣使臣访问天竺。其中第二次遣使是太宗一朝最为重要的中印外交活动,使臣共二十二人,正使为卫尉丞李义表等人。他们的访问受到了戒日王君臣的热烈欢迎和礼遇。使臣们参观了佛乡,包括观礼佛足迹石、鹫峰山刻铭及大觉寺立碑等。
戒日王与唐太宗之间的友好交往,不仅推动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友谊。戒日王的智慧和远见,以及他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视,使得他在中印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更多关于戒日王的故事和文化交流的内容,请关注相关频道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