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明道二年的那个特殊事件,让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于刘娥。垂帘听政的第11年,她已不再是初入宫廷的年轻女子,而是把持朝廷多年的老辣政客。那时,尽管宋仁宗已经成年,但刘娥在朝中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人们对她的评价是“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赞赏她有着吕雉和武则天的政治手腕,却没有她们称帝的野心。
刘娥的十年执政生涯,并没有像吕雉那样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也没有像武则天那样大刀阔斧地改革。她的大部分精力,似乎都消耗在与朝中大臣的权力斗争中。关于她未称帝的原因,众说纷纭。刘娥曾向臣子询问关于武则天的事迹,也曾身着帝服拜访太庙,这些行为都显示出她内心的野心。她的威信不如吕雉和武则天,许多大臣对她心存怨恨。宋仁宗也并非明君,这使得刘娥在称帝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或许,刘娥的身体状况是她放弃称帝的重要原因。她在56岁时开始听政,不久后便病重,最终在66岁时病逝。与武则天相比,刘娥的寿命显然较短,这可能让她在追求权力与称帝的欲望上有所顾忌。
至于刘娥拜访太庙的实际情况,历史上留下了详细的记载。尽管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刘娥并未停止穿皇帝侍奉,而是缩减了其中的十样中的三样,继续完成了拜访太庙的仪式。在那天,刘娥身着皇帝衮衣,头戴仪天冠,带领近侍步入太庙。典礼结束后,她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予的尊号。
从那天起,刘娥开始逐渐将权力归还给儿子仁宗。在刘娥穿皇帝衣饰这件事上,宋仁宗最初保持沉默。当大臣们普遍反对时,他选择站出来支持刘娥,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缩减了三样侍奉。这不仅是因为宋仁宗与刘娥之间的母子情深,更重要的是他明白刘娥虽然病重,但威望依然很重。为了讨好刘娥,适应当时的局势,宋仁宗选择了妥协。而刘娥看到仁宗如此对待自己,也放下了紧握了十一年的权力。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一个女子在权力漩涡中的挣扎与抉择,不仅展现出她的智慧与勇气,更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