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清明风俗绘卷
在舟山的清明时节,扫墓成为当地俗称的“上坟”仪式。当地人在墓前祭奠先人,供品中有一大特色,那就是以凉菜与凉拌菜为主,还有清明特有的点心青饼和条子糕,都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寒食节的习俗已经逐渐淡化,但其精神依然融入到了清明的食俗之中,历久弥坚。
闽南的清明节则有着别样的气氛。家家户户都会在清晨时分,燃起香烛,煮上几碗菜饭或用三牲酒醴,以祭祀祖先。到了正午时分,便是一场盛大的行祭公祖的仪式。公祖的奉祀之地,大多位于乡社之间的“宗祠”、“家庙”。这一天的同姓族属子孙,若已成丁(即娶过妻的),便能进入祠庙享用筵席。家长乡老也借着这个时节,商议祠庙的相关事宜,认为这一天是最为重要的日子。
而在山西,清明节的氛围更是充满哀思与庄重。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生动描绘了人们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在春天,山西人民忙着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扫墓时,人们会联想到坟头也需维护,经过风雨的洗礼,坟头往往塌陷。清明扫墓的最大特点就是整修阴宅,铲除杂草,用新土加高加固坟堆,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深深哀思。
晋南地区的清明节则有着独特的习俗。民间会蒸制大馍,中间夹着核桃、红枣、豆子等,寓意子孙多福,全靠祖宗保佑。家家户户还会制作黑豆凉粉,切块后浇汤食用。晋东南地区的人们则会插上柳枝枯叶于头上,妇女则会用描金彩胜(头饰)点缀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则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而在吕梁地区,清明后的第一天,还有接女邀婿的习俗,俗称“清新火”。
各地的清明风俗,无论是庄重的祭祖仪式还是独特的食俗,都体现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与尊重,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