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社会上层弥漫着一种清谈之风。其中,西晋大臣王衍被誉为一位著名的清谈家。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口才和文雅举止,曾在文学名家山涛的府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山涛却对他忧心忡忡,预言道:“未来误国的,恐怕就是这种人啊。”
成年后,王衍担任元城县令时,公务之余常常与友人闲谈。他钟爱老庄学说,日常言谈多为老子、庄子的玄妙之理,常以二者解读儒家经典。他手持鹿尾拂尘,话语空洞无实际意义。他的言辞常常自相矛盾,漏洞百出,面对别人的指正,他毫不在意,甚至随口更改。人们送他一个称号:“口中雌黄”。
王衍的行事风格亦如此。他见太子前程似锦,便将女儿嫁给太子为妃。当太子遭遇陷害时,他迅速撇清关系,生怕受牵连。待太子冤案昭雪后,他被朝廷禁锢。在“八王之乱”中,他又被两位权势王爷看中,任为尚书令。他只想着扩充势力,而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
西晋灭亡时,王衍仍轻描淡写地说:“我一向不干预朝政,罪不在我。”最终,他难逃一死,被敌军活埋在瓦砾之中。
《颜氏家训》中有言:“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这意味着在充分了解情况之前,不能随意发表评论。而“雌黄”这个词,源于古代写字用黄纸时,写错了就用雌黄这种颜料涂抹改正。后来,“雌黄”被用来形容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王衍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信口雌黄并非褒义词,他的行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在评论和修改他人作品时,我们应该谨慎对待,不可轻率发表意见。“雌黄”这一典故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言行一致,避免随口乱说、不负责任的行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与王衍相反的行为是言之凿凿,即说话有真凭实据、确凿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