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霞与《人民的名义》抄袭风波
案件背景
作家李霞的一纸诉讼,掀起了一场文学界的波澜。她声称周梅森的小说《人民的名义》涉嫌抄袭其2010年出版的小说《生死捍卫》。在这场纷争中,李霞提出了高达110万元的索赔金额。究竟是一场著作权之争,还是一场文学理念的碰撞?人们拭目以待。
审理过程及结果
一审(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法院经过细致审理,认为两部小说在破案线索、人物关系以及情节表达等方面并无实质性相似。李霞的诉求被驳回。
二审(2020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维持原判,指出《人民的名义》虽然在题材和某些细节上有所涉及,但与原著在整体结构和具体情节上差异明显,不构成侵权。法院最终判决,《人民的名义》并未构成侵权,李霞的上诉被驳回。这场文学纠纷终于尘埃落定。
二、刘三田与《人民的名义》版权之争
案件背景
作家刘三田(笔名南嫫)也加入了这场版权纷争。他声称《人民的名义》抄袭了其2010年发表的小说《暗箱》,并提出了高达1800万元的索赔金额。一时间,文学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场诉讼。
审理过程及结果
一审(2019年):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审理后认为,两部小说在文字表达和情节结构上并无相似性。刘三田的诉求被驳回。
二审(2020年):令人意外的是,刘三田在二审期间选择了撤诉。上海知识产权法院随后裁定一审判决生效。这场版权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三、案件总结与反思
案件结果及社会影响
李霞案和刘三田案均以原告败诉告终,法院明确认定,《人民的名义》并未构成著作权侵权。这一结果被视为著作权保护的典型案例,为文学创作中的“借鉴”与“抄袭”划定了清晰的界限,对同类纠纷具有标杆意义。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学创作中版权问题的深入反思。
关键争议点
在这两起案件中,法律标准成为争议的焦点。法院着重审查作品的具体表达,如情节设计、人物关系等,而非抽象的主题或思想。举证责任方面,原告需充分证明被诉作品与己方作品存在实质性相似。遗憾的是,两案原告均未能完成这一举证责任。这也为未来的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参考。
这两起案件不仅是对著作权的一次深入,更是对文学创作中道德和的一次严峻考验。希望这些案件能为未来的文学创作和版权保护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