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都市之中,街头车辆稀疏,似乎与我们今日车水马龙的景象相悖。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呈现呢?
高昂的车价让许多人心生畏惧。在那时代,车辆大多依赖进口,一辆普通的福特轿车,其售价高达12000大洋,这对于当时的普通民众而言,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以那时上海的全职黄包车夫为例,他们一年的收入不过90大洋,要想购买这辆车,不吃不喝也需要积攒超过百年的时间。即便是如鲁迅这样的文人雅士,家中三个老妈子辛辛苦苦一年也凑不够购买一辆车的费用。对于大部分民众而言,购车似乎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
油价的高昂更是让有车一族倍感压力。在那个时候,汽油的价格不断攀升,甚至到了普通民众无法承受的地步。想象一下,那时的汽油价格远超今日,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加油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不仅如此,为了保障战争的需求,还实施了汽油的限购政策。每个月每辆车仅能购买6升汽油,这对于需要频繁出行的车辆而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面对如此高昂的油价和严格的汽油限制政策,司机们不得不寻求替代的能源。于是,木炭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你可能会好奇,木炭如何能成为汽车的燃料?其实,这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改造。只需在汽车上安装一个特制的炉子,点燃木炭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动力。这样的改造虽然带来了诸多不便,如频繁的加炭、清理炉灰、摇动鼓风机等,但对于那些无法承担高昂油费的司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
那个时代的司机们面对油价高涨、汽油稀缺的现实困境时选择了木炭作为替代能源。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无论是货车还是私家车,纷纷改装成“油改炭”。这种现象在那个特殊时期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后来才逐渐消失。据说在建国初期,甚至还有一些公交车仍在烧木炭运营。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司机们的智慧与坚韧精神,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尽管这种方式相对麻烦且动力有所不足,但在高昂油价面前它仍然是一种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