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标本库的神秘人骨解密之旅
在西北大学的某个隐秘角落,藏有一个国内赫赫有名的标本库。这座宝库中的宝藏远超千具,都是跨越千年的遗骸。学者们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遗骸,为考古领域揭示了一幅幅古老世界的画卷。
午后的阳光洒进实验室,女博士陈靓于工作台旁,沉浸在书海中。尽管初冬的阳光温暖如春,但实验室内的氛围依旧凝重。她的周围,散落着骷髅与骨骼,仿佛跨越时空的使者,讲述着远古的故事。
这间实验室是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的测量室,而标本库则坐落其对面。这座标本库中的珍藏,包括超过一千具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古老骨骼。尽管建成已有十余年,但这个标本库依然鲜为人知,即使在校园内也是如此。
陈靓教授是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者,在她眼中,这些遗骸的珍贵程度不亚于任何金银珠宝。她与学生曹浩然都认为,真正的文物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市场价值上,而是蕴含在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测定分析这些骨骼,研究者可以揭示古人的种族、年龄、身高、容貌,甚至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例如,游牧民族与农耕人群的骨骼特征就有所不同。通过研究古病理,还可以追踪某些现代疾病的起源和发展。
采访当天,曹浩然正在测量一根特别长的腿骨。这根骨骼的主人是一位发掘自陕西省商南县过凤楼遗址的年轻男性,身高达到惊人的193厘米,是目前中国史前人类中发现的最高的个体之一。陈靓博士表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代人类的生长发育和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揭示个体的信息外,这些骨骼还能为我们揭示古代社会的许多知识。例如,通过对一组出土于陕西的骨骼标本的研究,陈靓团队发现该组居民的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中年和老年期,青年期死亡的个体全部为女性。这一发现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模式和性别角色。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一例老年个体的头骨特征显示其可能具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这一发现也从侧面证明了唐代长安城的国际化程度。
陈靓博士强调,对人类骨架的研究是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表示:“在某种程度上,只有经过人类学鉴定的考古材料才是完整的。”她还提到一个有趣的观察:越是豪华墓葬的主人,其遗骸往往越难保存。相反,穷人的骨骼往往保存得更为完好。这一观察引发了关于社会地位与遗体保存之间的有趣思考。
西北大学的这个标本库不仅是科学的殿堂,更是历史的宝库。在这里,每一根骨骼都是时间的见证者,每一块骷髅都承载着古老的故事。陈靓和她的团队正努力解读这些骨骼中的密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曾经存在的世界。自陈靓的介绍中,我们得知从2005年4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韩城市梁带村进行了深入发掘。他们发现了春秋早期的芮国墓葬共计3座,确认了这些墓葬属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芮国的国君及其家人的墓地。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七十多座墓葬中,仅能够采集到九例人骨以供分析和研究。尽管如此,标本库里仍藏有一个特殊的发现:那是一枚来自新疆的头骨,距今已有约两千年历史,令人惊奇的是,其面部皮肤仍有一部分得以保存。
陈靓进一步分析指出,穷人在生活中饱受贫困的煎熬,甚至在去世后也无法得到安息。他们可能只能简单地挖个坑就被埋葬,没有墓室或者只有很小的墓室。而那些富人生前显赫一时,死后下葬也极为讲究,墓室深邃宽敞,空气湿度较大。这种环境却更有利于细菌和微生物的繁殖,对骨骸的长期保存并不利。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和墓葬环境,仿佛在生与死之间也展现出了鲜明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