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这部被誉为“四大奇书”之首的天下奇书,被小说点评家张竹坡誉为“第一奇书”。它借《水浒传》中“杀嫂”的情节,引出了一段以西门庆为主角的市井生活,借此深刻揭示了明代社会的腐败现象。
这部作品的背景深厚,艺术手法娴熟。书名的由来也颇有趣味,“金”指,“瓶”指李瓶儿,“梅”指庞春梅,这三个字恰恰构成了书名《金瓶梅》。关于这部作品的作者,我们至今仍无法确定其。
对于作者“兰陵笑笑生”的身份,人们有着多种猜测。有人认为是山东人王世贞,有人认为是他的门人、李卓吾、薛方山等人。还有说法认为作者是贾三近或李开先。这些说法都未能得到确凿的证据。作者的,如同书中的谜团一般,引人入胜。
值得注意的是,王世贞作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才情和声望都极高。有人甚至认为,《金瓶梅》一书是王世贞为了报父仇而献给严世藩的。著名学者吴晗经过深入研究,推翻了这一观点。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关于作者的身份猜测更加多样化。有语言学家对作者的山东籍贯表示怀疑,认为书中的一些用语与当今山东方言不同,反而与吴方言区更为接近。于是,有人提出作者可能是吴方言区的人。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甚至曾提出作者是徐渭这一说法,而潘承玉在其《金瓶梅新证》中证实了这一观点。
潘承玉指出,《金瓶梅》的成书时代明嘉靖末至万历十七年稍后,这与徐渭的生活时代相吻合。这使得徐渭作为作者的说法更具可信度。不管是何种猜测,都无法否认《金瓶梅》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思想内容丰富和艺术手法娴熟的特点。这部作品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从地理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方言等多个角度,小说与绍兴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谈及中国文学巨著《金瓶梅》,人们往往想到这部被认为是“借宋喻明”、“借蔡讽严嵩”的文学巨作。正是这部小说中,绍兴的特有文化孕育了一种独特的反潮流思想,成为了全国文化的先驱。其中鲜为人知的史实背后,透露出徐渭、陶望龄以及沈炼等一大批“反严乡贤”的抗争历程。
沈炼,一位因严嵩的迫害而英年早逝的杰出文人,他的遭遇激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与愤慨。徐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或许正是因为感受到沈炼的冤死,以及乡风的变迁,才愤然提笔创作《金瓶梅》。据传闻,徐渭晚年曾透露他花费了四十年的心血完成这部巨著。这一传言并非空穴来风,《金瓶梅》的措词用语与文风与徐渭的风格极为吻合,使人不得不怀疑徐渭才是这部小说的真正作者。
关于《金瓶梅》的真正作者,至今仍是一个待解的谜团。尽管有人对徐渭的才华和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和推测,但仍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就是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笑笑生的身份,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这部小说背后的故事,似乎隐藏着更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揭示。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美好。无论其作者身份如何,这部作品都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资料。对于热爱文学、热爱历史的人们来说,《金瓶梅》无疑是一部值得深入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