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近期关于博物馆内使用激光笔所引发的争议事件及其背景
一、争议事件概述
近期,关于博物馆内使用激光笔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首先是四川博物院的一起事件,讲解员在导览过程中使用激光笔照射明代陈洪绶画作及故宫藏宋代绢本花鸟册,尽管展柜上有“禁止使用闪光灯”的提示,但面对观众质疑,讲解员仍表示会继续使用该设备。事件被曝光后,四川博物院迅速道歉,承认管理疏漏并承诺规范讲解设备的使用以及加强员工培训。紧接着,西安博物院也发生了一起导游使用激光笔照射石质文物的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文物安全的担忧。院方回应称短期照射影响较小,但同时启动了光源对文物影响的研究。
二、激光笔对文物的潜在风险
针对这两起事件,专家和文保机构对激光笔的使用提出了质疑。短期照射的风险是存在的,尽管一些文物如石质文物可能在短时间内受到较低功率的激光照射影响较小,但对于古画尤其是绢本和纸质文物,激光可能会加速颜料氧化或导致局部褪色。云冈研究院也曾指出,长期的激光照射可能会造成文物颜色的淡化。目前由于缺乏针对激光笔使用的统一标准,博物馆虽然普遍禁止闪光灯,但对于激光笔等辅助工具的管理仍存在不明确的地方,容易引发操作争议。
三、行业应对策略与管理建议
面对这些争议和风险,博物馆和行业专家开始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四川博物院已经将激光笔纳入“讲解辅助设备”的管理范畴,明确使用规范并加强监督。西安博物院则加强巡查力度,并联合专家开展光源对文物影响的研究。专家建议,文物保护应优先于展示需求,可以通过数字导览、非接触式指示工具来替代激光笔的使用。如果必须使用激光笔,应严格限定其功率、照射时长和距离,并避免直接照射脆弱材质的文物。
四、公众与机构的反思
这两起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和机构对于文物保护与公众教育之间矛盾的反思。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应该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保护”与“普及”之间的平衡。博物馆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确保他们了解文物的价值和脆弱性,并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导览设备。博物馆也应该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让他们了解文物的保护要求,并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避免因操作失当而引发“低级错误”,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公众的参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