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虽应归国有,但因《清室优待条件》的拟定,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得以暂居皇宫。得益于袁世凯的感念旧恩与积极扶持,溥仪虽退位,但皇室成员仍得以在紫禁城中保持原有生活方式。宫内依然保留着内务府、宗人府等机构,溥仪仍发布上谕,使用宣统年号,遗老遗少行跪拜大礼。
在1917年,因张勋复辟,紫禁城遭到飞机轰炸,延禧宫因此轻度损坏。此次轰炸被视为东亚的首次空袭。随着时代的变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故宫才逐渐从皇权的象征转变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文化博物馆。
《民国学者与故宫》一书,详细叙述了王国维、蔡元培、胡适等民国知名学者与故宫的紧密联系。这些学者在故宫成立之初便施展才华,深入研究。抗战爆发时,故宫古物南迁,陈寅恪、马衡等人贡献良多。书中还提及故宫古物赴英国展览及影印四库全书赠苏联等历史事件,突显了故宫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肖伊绯深入研究的不仅是这些学者的学术成就,更是他们在故宫这一特殊背景下的言行与影响。梳理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故宫的意义与价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已出版的其他专著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近现代思想史、古典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故宫,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在民国时期经历了许多波折。从皇权的象征到文化博物馆的转变,再到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了众多学者的梦想与努力。更多关于故宫的历史,让我们继续关注这一话题,共同其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