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仕途之路与文学之路的交织
众所周知,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一位影响极大的诗人。那么,他在官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仕途之路是否顺利?让我们一同探寻他的文学与仕途之路。
前期,白居易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后期则更多地选择了独善其身。贞元十六年(800年),年仅29岁的白居易便中,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先后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至尉、翰林学士等职位。在元和年间,他任左拾遗,并创作了大量讽喻诗。其中,《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作直击权贵,使他们切齿扼腕。
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亲因病去世,他遵当时礼俗,回故乡守孝三年。期满后重返长安,被任命为左赞善大夫。
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元和十年六月,当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遇暗杀时,白居易挺身而出,上书主张严缉凶手。那些掌权者并未褒奖他的热忱,反而指责他越权。于是,他遭到贬谪,被任命为州刺史。这段经历使他受到沉重打击,早年的佛道思想也开始滋长。
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白居易升任忠州刺史。而在杭州任职期间,他眼见农田遭受旱灾威胁,却见到官吏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于是,他排除万难,发动民工修筑堤坝水闸,解决了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除此之外,白居易还重视百姓生活。他规定西湖的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应及时封闭,发现漏水要及时修补。他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杭州刺史李泌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白居易的仕途之路虽充满波折,但他的文学成就却如璀璨的明珠,永远熠熠生辉。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他的政治理念,也展现了他的情感与人生经历。他的诗歌使权贵们变色,而他的政绩则使百姓受益。他的一生,是文学与仕途的交织,是情感与理想的碰撞。
白居易的仕途之路虽充满挑战,但他的文学成就和对百姓的关怀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无论面临何种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