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晋中市的太谷县,南畛墓地显露出一处历史悠久的家族墓地。这次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了太谷县胡村镇桑梓村南约500米处的乌马河北岸台地上,共发现了金元和明清时期的墓葬18座。这些墓葬并非集中分布,因此发掘区域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即Ⅰ区、Ⅱ区和Ⅲ区。本次发掘的金元时期砖室墓与清代家族墓葬各具特色,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家族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金元时期的砖室墓以其独特的砖砌结构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三座墓葬形制各异,共同点是都带有壁龛,墓向一致,朝向东南。其中M6长梯形多龛砖室墓尤为特殊罕见。该墓结构复杂,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等组成,通长约6.18米。墓室内共发现砖砌壁龛11个,各龛龛底铺砖。除6号龛内散置的零星人骨不明个体数外,其余人骨均以大瓷罐、大陶罐或陶棺作为葬具。特别的是,墓室内壁龛被认为是相对独立的埋葬单位,也就是说M6是一墓多龛,也可以说是一墓多室。从发掘情况来看,该墓所有人骨并非一次迁葬,墓室经过多次开启。墓内所葬人骨多为火葬,推测这三座金元时期的砖墓遗存可能与佛教信仰有关。
到了清代,墓葬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共发掘的13座清代墓葬中,有2座为大型砖室墓,其余为小型土洞墓。根据墓葬的分布情况,除了3座单墓外,其余的10座墓分属两个家族墓地。其中籍继哲家族墓地的墓葬均为夫妻合葬墓,除了M2为三人合葬外,其余均为双人合葬。这些墓葬的排列有序,自南向北排列,反映了家族的辈分关系。这些墓葬的出土器物丰富多样,包括符瓦、瓷器、铜器、银器、发饰等,为研究清代家族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实物证据。
这次发掘的金元时期砖室墓和清代家族墓葬,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的丧葬习俗,也反映了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变迁。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历史信息,为我们揭示了太谷县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山西的太谷南畛墓地,一场关于历史与文化的正在进行。这里不仅展现了金元时期的葬俗葬制,还揭示了清代家族墓地的独特风貌。
不论男女墓主人,他们的墓葬中都普遍随葬有黑釉瓷罐和符瓦。黑釉小瓷罐,宛如时光流转中的食盒,盛放着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符瓦则被放置在棺盖板上,其上的朱书或墨书符文,寄托着生者对亡者的安宁与吉祥的祈愿。
当我们走进另一支籍氏家族的墓地,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四座清代墓,属于籍巨卿家族的三代人,他们自南向北排列,见证了嘉庆至同治年间的时代变迁。这些墓葬不仅形制各异,葬俗也丰富多彩。M14、M13的大型砖室墓虽遭盗扰破坏,但仍能窥见其宏伟气势。每一墓室都有单独的墓道,仿佛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而墓内的构造更是精巧细致,券顶壁龛、木棺的摆放,都显示了当时的葬制礼仪。
这次太谷南畛墓地的发掘,如同一部鲜活的历史长卷,为我们呈现了金元时期和清代的葬俗葬制。它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家族结构、礼仪制度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葬俗的宝贵线索,更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尊严。这座墓地,仿佛一座历史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对过去的之路。
更多关于山西太谷南畛墓地的发现,请关注奇技网,让我们一同历史的足迹,感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