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战争以来,清朝陷入了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国力日渐衰弱。在这一动荡时期,中央政治体制经历了诸多波折,一系列错误决策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形成了恶性循环。
由于第二次战争的失败,咸丰帝被迫逃离京城。在继承人问题上,他留下了重大隐患。他设想的政治体制原本意在互相牵制,却因排除六弟奕参与朝政而埋下政局不稳定的种子。
咸丰帝去世后,肃顺等赞襄大臣意识到西宫那拉氏潜在的政治威胁,采取了“抑西扬东”的策略。这一举措迫使西宫太后联合东宫太后及在京的奕,共同除掉了肃顺等大臣。初年,奕以议政王身份主持朝政,实则把握大权。这种帝、相、后并存的政体格局虽暂时稳定,但长远看却为清廷最高层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慈禧与奕间虽有默契,但权力矛盾始终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逐步收回相权,独揽朝政。她以用人不力为由将奕逐出军机处,内政外交更加腐败。
光绪帝大婚后,虽成为外国人眼中的“国家元首”,但实际权力仍掌握在慈禧手中。这导致后党与帝党之间的矛盾重重。慈禧欲废除光绪帝并根除维新派,引发了连串的权力斗争。慈禧自身西逃西安,留下京师浩劫、国家蒙羞的结局。
慈禧临死前留下的政治格局与咸丰帝死前的格局相似。载沣摄政后,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却引发了满汉统治阶层矛盾的激化。汉族地主官僚出现离心倾向,满汉合作出现重大裂痕。在这一背景下,汉族官僚为自身利益开始推波助澜。载沣集团的腐败也加剧了这一局势的恶化。
回首咸丰帝为求皇权平衡所设计的政治体制,虽求互相牵制,但最终仍落入一人专制的格局。看似权力稳固的慈禧太后实则使内政外交更加腐败。与皇权体制相呼应的是中央集权问题。清朝在这一问题上的失误,使得满族亲贵在把控中央集权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袁世凯竟成为了一时的最大赢家。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父亲载沣时,认为他们犯的是战略错误,而未能除掉袁世凯是最根本的失败。
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清朝政治体制的波动与权力斗争如影随形,最终导致了一个庞大的帝国逐渐走向衰败和灭亡。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平衡与制约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