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景象令人动容:赵仕伟正在为一只断喙的丹顶鹤喂食,时间是2017年11月。这一幕由本报记者胡婧怡捕捉并记录。
“铁桶”和“迷彩服”的出现,让铁丝围网内的鹤群一阵激动,发出清脆的鹤鸣。那些还不到一周岁的小丹顶鹤,头部和颈部的绒毛还是稚嫩的浅褐色,但它们已经能够敏锐地感知到,“迷彩服”的出现意味着美食时刻的到来。
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3点,这位被尊称为“迷彩大叔”的赵仕伟都会准时出现,带着鱼桶出现在大家视野中。这样的日常,对于辽宁省盘锦市鹤类种源繁育基地副站长赵仕伟来说,已经持续了24年。他和他的同事们共同繁育了131只丹顶鹤,占据了国内野生种群的五分之一。
对赵仕伟来说,丹顶鹤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就像他的老朋友一样熟悉。他说:“丹顶鹤也跟人一样。年轻的只想吃好喝好,年纪稍大的则开始寻找玩伴,再大一些就开始寻找伴侣。”
让我们回顾他的第一个十年:人工繁育。为了等待雏鹤出壳,他将婚房搬到孵化室。冬季的盘锦苇海湿地北风劲吹,白浪起伏,经过的野生丹顶鹤总会起舞盘旋。1996年夏天,赵仕伟从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来到了这片茫茫苇海。当时保护区内的丹顶鹤只有5只,他于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丹顶鹤的人工繁殖上。第一次等待雏鹤出壳的日子,他连续守护了30多个日夜。当毛茸茸的黄色雏鹤破壳而出时,他喜极而泣。
他的第二个十年:自然繁育。在这个阶段,赵仕伟把目标放在了丹顶鹤的自然繁育上。有迁徙的野生丹顶鹤被保护区的环境吸引,与保护区的丹顶鹤展开跨网交流。赵仕伟会适时地为它们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让它们能够顺利繁衍。从2005年到2015年,保护区的丹顶鹤数量从30多只增加到了80只左右。
赵仕伟深知保护的重要性:“要想把丹顶鹤保护好,从巢材到食物、从产卵数到孵化温度、从撤除人为干扰到防御天敌,可能需要把一百件事都做齐了才行。”他的付出和坚持,为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自盘锦的湿地生态恢复以来,丹顶鹤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赵仕伟感慨万分,回忆起往昔,水中充斥着残药和化肥,鱼虾数量锐减,冬天的芦苇也被砍伐一空,丹顶鹤几乎无处觅食和藏身。经过这些年的退养还滩和湿地生态的大力保护,盘锦的生态环境焕然一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芦苇丛为丹顶鹤提供了越冬的庇护所。
进入第三个十年的野化训练,对赵仕伟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他深知,对于人工孵化的丹顶鹤而言,仅仅将其放归自然是不够的。如同父母养育孩子,除了教会它们生存的技能,更要确保它们能独立思考和适应环境。每天两次的喂食结束后,赵仕伟都会进行飞翔训练,帮助羽翼丰满的丹顶鹤适应野外生活。他总是站在远处观察,避免近距离干扰它们。
对于赵仕伟来说,野化训练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一种责任。他深知养鹤不是一时之事,而是长期的承诺。回顾自己24年的养鹤经历,赵仕伟表示,养鹤虽然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但只要有热爱,就不会觉得枯燥。他喜欢这份工作,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目前,赵仕伟工作的第三个十年正在稳步推进。在保护区内,已经成功孵化了超过130只丹顶鹤。他预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保护区的丹顶鹤野化训练将初见成效。当数量超过300只时,这些大种群的外放将对整个谱系更新产生积极影响。这份对丹顶鹤的执着与热爱,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赵仕伟的故事不仅记录了个人奋斗与坚持的历程,更是对生态保护理念的生动诠释。《》曾对此进行过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