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
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俗称“解钱”,是流传于湖北酉水流域地区的一种古老祭祀歌舞。宣恩地处武陵山余脉,境内山深地僻,层峦叠嶂,绵延百余公里的七姊妹山将其分为南北两片。酉水流域是土家先祖武陵蛮的世居之地,而八宝铜铃舞便是武陵蛮留下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解钱法事是土家族子孙为祭祀战死的先祖田大将军而进行的,后由彭、向等家族延续至今。田大将军膝下的兄妹七人在父亲去世后分别逃到宣恩等地,人手一个从父亲战马颈上解下的铜铃作为后世寻根的证物。如今,这些铜铃被制作成八宝铜铃杖,用于法事舞蹈。
土家先民喜歌舞、重祭祀的习俗源远流长。明清以来,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巫师梯玛将八宝铜铃舞传承至今。解钱法事中的八宝铜铃舞是土家人极为看重的大事,用以酬谢祖先、愉悦神灵。每当祭祀时,土老司头戴凤冠、身穿八幅罗裙,边唱边舞或摇铃舞唱,场面壮观。还有锣鼓伴奏,气氛热烈。
八宝铜铃舞的唱词为历代土家梯玛所唱的《神歌》,内容涵盖土家的起源、民族迁徙、渔猎艰辛、战乱残酷等方面,几乎无所不包。演唱音乐声腔古朴低沉、雄浑豪爽。舞蹈动作丰富多变,如“田氏三步罡”“跨马勒缰”“跃马闯滩”等,给人质朴的美的享受。舞者的腰、腿呈曲线状,保持肢体重心前移略成弓形,通过“踩罡”“跳罡”和“旋转”等动作,配合手中摇铃的技巧,尽情展示土家舞蹈的独特魅力。八宝铜铃舞:东方芭蕾的璀璨明珠
八宝铜铃舞,一种充满神秘色彩和民族魅力的舞蹈,如同璀璨的东方芭蕾,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舞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土家人民对先祖神灵的敬畏与,以及对天人合一、至高境界的追求。舞蹈中的手舞足蹈,摇铃舞刀,或进或退,或左或右,或快或慢,左右旋转,颤曲有度,古朴优美。
八宝铜铃舞的音乐构成颇为独特,它由声乐唱腔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声乐唱腔以梯玛神歌“嗬嗬腔”为内核,形成了一种独具土家韵味的歌乐门类。这种唱腔音域起伏得当,易于上口传唱,具有简朴性特征。“嗬嗬腔”中的衬词如“嗬嗬耶”、“了了神”等,均源于当地方言语音,充满了地域性特征。
器乐伴奏则多采用堂鼓、盆鼓、大锣、小锣(马锣)、大钹、二钹等乐器,演奏的曲牌大多源于当地的夹钹锣鼓、神锣、宵锣、戏锣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俗色彩。虽然乐器简单,但演奏起来变化无穷,旋律悠扬。
八宝铜铃舞源于民间祭祀,只在宣恩酉水流域的田、彭、向等土家族大姓中流行。它沿袭了“父传子、子传孙及兄传弟”的“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方式,加之土家族只有民族语言而无文字,使得其传承范围相对狭小。尽管八宝铜铃舞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仍然深受土家人民喜爱,并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
八宝铜铃舞作为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观念在民间艺术中的遗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恩县委、县已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保护计划,建立培训基地,并命名表彰了一批优秀民间艺人。2006年,八宝铜铃舞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其原生地沙道沟镇更是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面对现状堪忧的八宝铜铃舞,我们更应该深入挖掘其内涵,抢救、保护并利用好这一璀璨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促进民族文化大州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为开发乡村土(家)苗风情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八宝铜铃舞,这一东方芭蕾的璀璨明珠,需要我们共同守护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