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长时间未上朝,但他并没有放松对政事的关注和处理。与现代企业相似,即便没有每日开会,也并不代表领导不参与管理或者员工无需工作。在古代政治体系中,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三品大员负责制定和执行决策。而在某些时期,权力逐渐集中,相权得到加强。
到了明朝初期,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书省被废除,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内阁的权力在六部之上得到了加强,司礼监也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些政治制度的变革,都表明决策权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无论是十人还是三五人。朝会则更多地演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为中低级别官员展示口才的场所。虽然万历皇帝朱翊钧有时被视为异类,但他也有自己的坚持和性格,不愿被老学究们束缚。
在古代政治体制中,权臣的出现往往与相权的集中有关。宋朝时期开始限制相权,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而明朝则更进一步,将相权分散,决策权最终归于皇帝。内阁虽在决策中有一定地位,但其权势与古代权相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皇帝还设立了司礼监,这是内廷的秘书机构,能够协助皇帝在决策中制衡各方势力。
在外廷方面,明朝加强了监察制度,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的设立,都是为了保护皇帝权力不受侵犯。都察院不仅负责监察巡视天下,还培养了一批未来的总督和巡抚。而六科给事中虽然地位不高,但权力极大,甚至拥有封驳圣旨的权力。这样的监察体系确保了皇帝对帝国的控制。
明朝后期名臣匮乏,许多朝臣能力不足,只能传递皇帝的旨意,无法进行实质性的政治操作。朝廷财政困难,极度依赖内帑。这一切都与张居正改革被破坏后的情况有关。自张居正去世后,朝廷财政状况每况愈下,三大征的发起更是耗空了国库,导致朝廷不得不依赖皇帝的内帑来维持运转。
明朝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从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可以看出,一个强大的领导者对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使有再伟大的领导者,也需要有能干的臣子和健全的制度来共同治理国家。掌握财权,便掌握了天下的命脉。满朝文武的生计,皆依赖于万历皇帝的钱袋子。一旦有人试图架空皇帝,无异于自断其根,饭碗难保。到了万历十七年以后,面对财政的日益亏空,即便是昔日那无知少年,恐怕也会为曾经的决策深感悔恨。他对于朝廷中的那些平庸之臣深感无奈,那些天天只会嚼舌根的满朝蠢材让他烦恼不堪。面对这一切的困境,他选择了躲避。躲入后宫的他并没有放弃对朝廷财政危机的应对,而是转而派出矿监前往各地收取矿税以充盈国库,缓解财政危机。这样的决策自然会招来那些文官的聒噪和怨言,而他选择置身事外,不理会那些聒噪声。他深知与其听那些抱怨声不如眼不见心不烦。但是朱翊钧并不是昏庸无能的皇帝。他虽然经常不上朝,但他对于政务的处理从未懈怠过。在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上,他一直在寻找办法。他明白重开矿税是最直接的办法,虽然会招来一些人的反对和怨言,但他仍然坚定地执行这一决策。因为朝堂之上没有出现有能力的权臣来架空皇帝,他得以在幕后默默努力,为朝廷的稳定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决策和行动都在证明他不是昏庸的君主,而是一个在困境中寻求解决之道的有志之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