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岑溪市,生态环保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早在2016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就曾指出当地采石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时至今日,问题依旧严峻,甚至久拖不决。
这里的山林被“开膛破肚”,采石场如同巨大的伤口,触目惊心。废土废石随意丢弃,掩埋大量树木植被,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在岑溪市31座花岗岩矿山中,有20座存在野蛮开采的现象,这不仅破坏了山体,还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这些矿山的问题并非新鲜事,早在几年前就已受到关注。整改方案虽已明确,但执行却困难重重。一些企业在整改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甚至造成二次破坏。矿山固废的综合利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企业直接沿山体倾倒洗砂废泥,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所谓的绿色矿山建设也流于形式。尽管岑溪市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矿山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但截至2020年底,仅有10座矿山完成建设。这意味着大部分矿山仍未能实现绿色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依然严重。
这些采石企业为了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的环境破坏。山体崩塌、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这样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对此,应加大监管力度,对违法开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山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还应鼓励矿山固废的综合利用,减少废土废石的堆积,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岑溪市的生态环保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推动绿色矿山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尽管岑溪市糯垌大福花岗岩矿在2020年9月荣获梧州市市级绿色矿山的称号,但最近的督察行动却揭示了其背后的严重问题。名义上的“绿色矿山”,实际上连基本的开采规范和生态环保要求都未能达到。
考核意见中明确指出的矿山绿化率应达到85%以上,然而督察组现场核实的结果却是绿化率不足20%。曾经引以为傲的“绿色”荣誉,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现场情况更是令人震惊,地面污水横流,污水处理设施形同虚设,矿山下游的“牛奶塘”就是这一现象的直观证据。
回溯到2017年,梧州市和岑溪市虽然在整改方案中提出了对岑溪市花岗岩矿山的整改要求,但总体谋划部署的缺失以及相关措施推进的缓慢,使得整改效果大打折扣。矿山企业的整合力度明显不足,已闭坑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更是进展缓慢。全市11座闭坑矿山中,竟然无一开展环境治理恢复工作。而在产的9座矿山中,有7座存在超量开采的情况,其中3座的实际开采量甚至超出了设计规模1倍以上。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梧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重新评估企业制定的方案。督察组也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的督察工作。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绿色矿山的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严格的管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荣誉上,更要注重实际的行动和效果。
来源:新华视点,记者高敬。更多图片及详细信息可关注生态环境部官方账号MEE_CHINA。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一事件的发展,期待相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推动绿色矿山的建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