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与日期交汇的这一天11月9日,一个特殊的纪念日被我们铭记,那就是“消防日”。而这一天的日期,又与全球熟知的火警电话号码“119”不谋而合。让我们一同回溯这个号码的历史长河,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想起往日,每当火警突发,人们不得不依赖传统的报警方式。那时,设在霞飞路的救火总会,钟声便是火警的信号。市民只需直拨火警电话接法租界救火会,便能得到救援。
时光荏苒,“早一分钟报警,少一分损失”,这是人民消防队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的坚定信念。回溯至那个时期,全市统一的火警电话是“63070”。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119”,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进入公众视野。\p> 在那个电话设备尚未普及的年代,消防报警主要依赖于独特的望台和火警钟楼。上海的高层建筑虽不多,但站在望台上却可鸟瞰全市。一旦发现火警,警钟便会立刻鸣响。\p> 公共租界时期,教堂的钟楼望台最先承担报警任务。当黄浦江的主舰听到钟声后,会发炮三响,随后其他轮船也会齐鸣钟声。由于教堂的钟声有时不够清晰,于是1877年闵行路巡捕房建立了一座钟楼塔,并引进了铜钟。到了1880年,工部局从美国购入了一尊巨大的铜钟,它曾被悬挂在山东路的外国坟山高塔上,作为工部局火政处的望台。\p> 这座从美国纽约引进的大铜钟,在当时是全市最高的火警报警装置。除了公共租界的四处望台和火警钟楼外,还有两处位于爱文义路巡捕房和愚园路西。而在华界小南门,一座高达35.16米的火警钟楼于1908年动工兴建,该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当时南市地区最高的建筑。报警时,会根据地区的顺序敲击钟声次数,同时还会悬挂小红旗或点亮红灯。\p> 从1915年至1933年间,租界的多个消防队如虹口、杨树浦、静安、宜昌等也相继建立了望台。这些望台和火警钟楼的存在,为当时及时救援火灾提供了重要支持。\p>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仅看到了消防报警方式的变迁,更感受到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安全的渴望。“消防日”的设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警醒提醒我们时刻关注消防安全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和生命财产安全。如今拨打“119”已成为我们最熟悉的求救方式之一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那些守护我们安全的消防员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