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历史知识 >>

受命于危难之际

编辑:历史文化 2025-05-17 14:10 浏览: 来源:www.miqiwen.com

一、经典出处解读与赏析

《出师表》中的责任与担当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著的《出师表》中记载了一句话:“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不仅是一句文献记载,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展现了诸葛亮的责任与担当。在这句话中,“败军之际”与“危难之间”两个词语,凸显了诸葛亮接受重任时的艰难形势,同时也传达出一种临危受命、勇于担当的精神。 这句话成为后世表达临危受命的经典表述,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等领域。其中,“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一表述,更是被人们广泛传颂,成为对担当精神的赞美。 值得注意的是,《出师表》中的并非“受命于危难之际”,而是“奉命于危难之间”。这表明,在实际的语言传播过程中,人们会根据需要对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新的表述方式。这也体现了语言在传播中的演变和对经典精神的传承。

二、历史人物典型例证解读

历史名人毕士安与国家危难关头的担当 北宋名臣毕士安,在契丹大军压境、国家危难的时刻被任命为宰相。在这一关键时刻,毕士安展现出了极高的担当精神。宋真宗对毕士安的评价中,“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一表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毕士安在国家危难关头接受重任的情景。 除此之外,还有唐朝的陆贽。在“泾师之变”的动荡时期,陆贽临危受命,制定了平叛策略,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与胆识。他的事迹也充分证明了“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一表述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一表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不仅体现了担当精神,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 无论是文学经典还是历史实例,都充分展示了“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一表述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对担当精神的赞美,也是对中华民族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