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历史知识 >>

九九式手

编辑:历史文化 2025-05-19 23:48 浏览: 来源:www.miqiwen.com

一、设计与改进

弹体呈现优雅而流畅的外形,为圆柱形构造,两端稍微扩张,直径相较于早期型号显著缩小至41毫米,重量也降至300克。这一改进实现了设计上的重要突破取消了分段设计,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更提升了整体便携性。

在操作机制上,它采用了敲击式引信的创新设计。只需拔除安全插销后,将引信末端轻轻在硬物如头盔上轻敲一次,即可激活内部的撞针,之后便可以投掷出去。相较于九七式手,这一设计省去了繁琐的旋动撞针步骤,使得操作更为简便快捷。

除了手投功能外,这款手还巧妙地融合了多用途功能。它不仅兼容手投,还可以配合百式掷弹筒进行发射,解决了九七式手无法适配发射器的缺陷,提升了其在战场上的灵活应用。

二、基本规格

重量:轻盈至300克,便于携带与操作。

全长:仅81毫米,短小精悍的设计更适应战场环境。

弹体直径:41毫米,优化后的直径使得投掷更为准确。

引信延时:控制在4-5秒,给予士兵足够的隐蔽时间。

服役时间:自1939年至1945年,为抗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三、实战应用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这款手表现出其独特的战斗魅力。它在抗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阿留申群岛战役中,被盟军缴获后被誉为“吉斯卡手”。尽管其改进后的引信稳定性有所提升,但在激烈的战斗中仍然存在早炸的风险。

战术上的缺陷亦不容忽视。短延时引信要求士兵在投掷后迅速隐蔽,否则极易被敌方反掷或误伤己方。部分士兵因紧张或操作失误而导致伤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历史背景

九七式手因引信不稳定、与掷弹筒不兼容等问题促使日本陆军在风云变幻的年代进行改进。九九式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其设计初衷在于提升安全性和战术灵活性。尽管其性能在同期盟军手中稍显逊色,但在日本陆军中仍是一款具有重要影响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