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制度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已经崭露头角。这些侍卫不仅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更是皇权的忠实拥护者。从关外时期开始,侍卫便陪伴皇帝左右,一同,一同征战,见证了皇权的兴衰。
侍卫的选拔颇为严格,主要来源于努尔哈赤的家人、过去的侍从、军中选拔的勇士以及宗室和功臣的子弟。他们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成为皇帝身边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皇太极时期,曾有侍卫巴哈在时与皇太极发生争执,但皇太极并未降罪于他,可见皇帝对侍卫的优待和信任。
入关后,侍卫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为了收买人心,清朝年间曾扩充侍卫名额,允许大臣、功臣推荐自己的子弟入宫。这是一份特殊的荣誉,意味着被皇帝赏识和信任。随着清朝的兴盛,侍卫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初仅限于满洲、蒙古的上三旗,到后来扩展到八旗中挑选,甚至包括八旗大臣的子弟可以世袭。为了广招天下之才,还挑选了主要的汉人武状元做侍卫。
侍卫的职责繁重且重要,他们要把守在皇宫的各个重要地方,参加各种典礼、检阅等事务。日常也要帮忙收发公文,办理章奏。在整体上,侍卫的待遇是优于一般官员的。他们可以穿着皇家专用的黄马褂,佩戴一眼花翎,服饰华丽。皇帝还会给他们丰厚的赏赐。尤其是一等侍卫,他们是正三品官阶,与卿、詹事府詹事等同级别。
与其他官员不同的是,侍卫长期在皇帝身边工作,更容易被皇帝了解。皇帝还会派他们到民间了解情况,甚至在军情紧急时出动侍卫到前线随同征战。他们是皇帝最亲信的人,升官的速度相对较快。尤其是像一等侍卫这样的高级侍卫,更是备受皇帝赏识和器重。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侍卫的选拔都是针对八旗、宗室等人,不需要经过考试。他们年纪轻轻便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提拔速度也快。很多侍卫后来都位居高位,这是其他职位少见的好处。
侍卫制度是清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皇权的重要支柱。侍卫们忠诚于皇帝,为皇帝出谋划策,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