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源自中国东北的辽阔大地,他们采取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生活丰富多彩。早期,契丹被分为八部,在唐初的时候,这些部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唐太宗时期,唐朝设立了松漠都督府,对这一联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被回纥所灭,契丹人在接下来的百年间被回纥统治。在唐末,契丹首领成功统一了各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起,契丹可汗位得以确立;神册元年(916年),契丹皇帝称帝,国号契丹。之后,随着历史的演变,国号也经历了辽、大契丹和复号辽的变迁。
在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了强大的金朝。金朝的进攻使得辽朝在保大五年(1125年)走向灭亡。西辽在延庆九年(1132年)再度崛起,成为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的存在一直持续到金兴定二年(1218年),那时被蒙古所灭。
契丹人的文化和生活习俗独具特色。他们剃发髡发,穿着长袍左衽,圆领窄袖。他们的住所是毡帐,御帐被称为捺钵。随着历史的变迁,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其中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和云南的本人。
关于“契丹”这个名称的起源,有多种说法。《魏书》是最早记载这一名称的文献。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名称源于宇酋长名字的演变,意为“镔铁”。也有学者认为,“契丹”一词有“切断”、“刀剑”、“奇首之领地”、“寒冷”、“大中”等含义。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它代表着草原、沙漠或与森林相关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金帐汗国在13世纪至15世纪是欧洲的霸主,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这一称呼后来泛指中国,甚至在一些国家的语言如俄语中至今仍称中国为“契丹”。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相传,航海的目的之一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一个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