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时期,因志得意满,武则天的享乐欲望逐渐膨胀,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佛寺,甚至在皇城端门外竖立了歌功颂德的纪念碑“天枢”。她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逐渐涉足朝政,引起了广泛的非议。
由于张易之与张昌宗专权跋扈,朝廷百官都畏惧他们如虎。甚至武则天的子孙,也争相为他们执鞭辔,私下称呼他们为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据传,武则天的孙女因与老公和皇兄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与武则天后宫的丑闻,被张易之的耳目得知后,向武则天进谗言,导致这三人被处死刑。
张易之兄弟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引起了更多人的不满。子孙们意识到张氏兄弟已经对他们构成了巨大威胁,必须采取行动来铲除他们。于是,一场旨在推翻张易之兄弟的政变正在悄然酝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因病避居迎仙宫,周围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奉,外人难以接近。张柬之等大臣决定趁武则天病重之际,诛杀张氏兄弟,逼其让位复辟。
在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等人的联络下,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大臣联手发动政变。他们率五百余名禁军闯入宫中,杀死张易之兄弟后包围了武则天的寝宫集仙殿,迫使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三天后,武则天禅让皇位。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政变成功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等五人大臣分别获得封赏。这场政变并未彻底铲除武家的势力。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人几乎毫发无损,继续把持朝廷大权。这为日后张柬之等五人的不幸结局埋下了伏笔。
不久之后,武三思和韦后联手诬陷张柬之等五人谋反。愤怒之下将他们全部贬官。敬晖赴任崖州后被凌迟处死。随后张柬之在新州忧愤而死,崔玄也在岭南病逝。桓彦范和袁恕己二人则被李显派来的使者杀害。这场政变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宫廷斗争的残酷现实。尽管诛杀了张昌宗和张易之这两个权势滔天的男宠及其党羽但随之而来的权力争夺和宫廷斗争仍然令人心悸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