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的印记,穿越时空至今仍然清晰可见。曾经风靡一时的名画、表演和宣传口号,以及宏伟壮观的场馆,都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些元素所蕴含的世博精神,仍在不断激发着人们的热情与创造力。
回溯到那个辉煌的日子,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法国馆内,观众争相欣赏米勒的名画;澳大利亚的陆地“潜水员”表演则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城市地球馆内传递着节约能源的重要信息。每一处场景都令人难以忘怀。
如今,上海世博会的四个标志性场馆俄罗斯馆、卢森堡馆、意大利馆和法国馆正在进行整体改造。这些场馆将被重新打造成具有文化教育、展览展示功能的新空间,融入“世博文化公园”。这片占地近两平方公里的大型公共绿地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完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新去处。这片生机勃勃的区域象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和发展动力。
当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世博会不仅是展示各国文化的平台,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契机。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次世博会创造了历史之最,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开园日成为上海世博会的永恒时刻,而闭园时的盛况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除了场馆的辉煌,上海因世博会更显“美丽”。大型博览会对于主办城市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上海成功地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以前滩地区的崛起为例,展示了世博会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世博园区如今已成为集教育、医疗、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城区,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这之后的十多年,志愿者文化在上海蓬勃发展,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无论是大型赛事还是国际展会,我们都能见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当年的“小白菜”们。他们中的一些人成功转型,成为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长期岗位志愿者,而另一些人则已经跻身知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位置。
那段世博会经历,更是让许多“小白菜”成为了企业眼中的抢手人才。比如东华大学的金艳,她在世博主题馆服务了5个月后,被一家知名企业相中,顺利签约。
同样令人难以忘怀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湖北馆,其中“金声玉振”的互动项目给全球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先进的“多点触摸”技术,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被投影到大屏幕上,让游客们亲身体验了编钟的美妙音乐。而今天,这项技术背后的五位复旦大学大学生已经成长为了复翔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核心成员。
不仅如此,世博会还孕育出了一批批的企业精英“世博一代”。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汉堡之家”,他们展示了如何利用新能源创造出一个自给自足、零废放的舒适环境。中国企业与德国企业在新能源开发上的合作也因此得到了推动。世博会为期184天的盛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与世界对话的绝佳舞台。
这些故事都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