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传来重大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遗址东部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这一发掘犹如揭开历史的面纱,显现出了史前文明的壮丽画卷。
自2015至2016年的发掘中,考古队员们发现了大量的史前墓葬。这些墓葬的出土随葬品及碳十四测年等相关资料,让专家们推断出这是一处与杨官寨遗址环壕聚落相关的大型墓地。经过深入研究,这被确认为国内首次发现的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这一发现,是继2008年该遗址发现国内唯一完整的庙底沟文化大型环壕之后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初步探明,这片成人墓地位于杨官寨遗址环壕外东北部,墓地东界距东段环壕约530米,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目前总发掘面积约1967平方米,已经发现了182座墓葬。根据墓葬的密集程度,考古队队长杨利平推测墓葬总数可能超过2000座,规模空前,堪称空前绝后的壮丽景象。
这些墓葬的清理工作已经展开,其中75座墓葬的清理工作已经完成。大多数墓葬都是东西向的偏洞室,即以东西向的长方形土坑为墓道,向南北两侧掏挖洞室来安葬死者。土坑竖穴墓较少,仅发现7座。个别墓葬的西端或东端还发现了柱洞,这可能是幡类墓上建筑的遗迹,对于研究当时的墓葬规划与葬俗有着重要意义。
这些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规格相近,都是小型墓葬。葬式是仰身直肢,头朝西。人骨保存完好,四肢摆放整齐。随葬品虽然不多,但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部分人骨佩戴有骨簪、陶环、石环等饰品,这是关中地区此类遗存的首次发现。更为珍贵的是,在一块颜料中还发现了动物胶类黏合剂,反映了当时颜料制作的高超技艺。还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龟甲和一个孩童墓葬内的特殊物品,对于研究当时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初步鉴定,墓地居民在人种类型上与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关系密切。个体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中壮年期,有少量婴幼儿个体,但不见老年期个体。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当时先民主要疾病包括龋齿等。
鉴于这次重大发现,考古队采用了高精度三维数据采集技术,准确记录墓葬之间的空间分布位置。还开展了体质人类学、DNA(全基因组水平)、病理学等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以深入了解墓地内人群组成及血缘关系等相关情况。
杨官寨遗址东区墓地的发现,反映了当时社会以个体存在为基本组织单位的重大转变。墓葬都是小型单人墓葬,且规格相近,随葬品非常少。这一发现与杨官寨遗址环壕西门址出土的陶器形成鲜明对比。结合其他发现,如割体、刑罚致死等非正常死亡现象,推测这可能是杨官寨遗址普通居民的公共墓地。考古队还在东西门址之间是否存在中央道路系统的问题。若推断得到证实,将有助于构建杨官寨遗址早期城市的雏形。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的发现,不仅为认识该遗址的聚落布局提供了依据,也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这一发现为偏洞式墓葬的起源与传播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也为关中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影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重大发现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史前文明的大门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