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刘禅与司马昭之间的故事】
在一个宁静的日子里,司马昭设宴款待了蜀汉的末代皇帝刘禅。宴会上,特意准备了蜀国的节目以勾起刘禅的思乡之情。在场的人,看到这些熟悉的节目,都为刘禅失去的国家感到哀伤。刘禅却面带欢愉,似乎毫无伤感之情。司马昭见此情景,心生疑惑,对贾充感慨道:“想不到刘禅如此糊涂,即便是诸葛亮的复活,也难以辅佐他;何况是姜维呢?”贾充却另有看法:“正是如此,殿下才能吞并他。”
乐不思蜀的典故,源自三国时期的蜀汉。那时,蜀汉从昭烈帝刘备创立基业到汉怀帝刘禅继承皇位。乐不思蜀的字面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汉的后主刘禅甘愿成为俘虏,不思复国之事。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在新环境中找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
某日,司马昭问刘禅:“你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回答:“这里很快乐,我不想念蜀国。”这一回答被一个叫嘤正的人听到了。他建议刘禅如果司马昭再次问及此事,应该哭泣地回答:“我祖先的坟墓远在陇、蜀两地,我心中无比悲伤,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当司马昭再次问及同样的问题时,刘禅按照嘤正的建议回答。司马昭感慨道:“你怎么像嘤正一样说话呢!”刘禅惊讶地说:“正如您所说。”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刘禅的无奈与困境,也展示了司马昭的狡猾与深沉。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历史深度,让人深思。一天,司马昭问及刘禅是否思念故土,刘禅却答曰乐不思蜀。这一切都被身边聪明的嘤正看在眼里,她教导刘禅,如果再次被问及同样的问题,应该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后来,当司马昭再次询问时,刘禅按照嘤正的教导回答,司马昭不禁笑出声来,问他是谁的主意,刘禅坦言是嘤正的主意。这一回答使得在场的人都捧腹大笑。这个故事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曲折变化。
南柯一梦的故事则讲述了一个名叫淳于棼的人在一个盛夏的夜晚,在自家的大槐树下醉酒后的一场奇异梦境。梦中他进入了一个名为大槐国的世界,那里充满了奇幻和神秘。淳于棼在考试中表现出色,甚至被选拔为状元,迎娶了公主。这场梦境生动描绘了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模糊,引人深思。在这个故事中,大槐国的繁华景象和淳于棼的得意洋洋都不过是南柯一梦,最终会醒来面对现实的残酷。这个故事充满了哲理和启示,提醒人们珍惜现实,不要沉迷于虚幻的梦境之中。在婚后,淳于棼与伴侣的感情如同诗酒般和美,温馨而融洽。不久后,他接到了皇帝的委派,赴南柯郡担任太守。淳于棼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他时常深入属地,进行实地调研,精细督导部属的工作。在他的治理下,南柯郡的行政运作清明廉洁,效率高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
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淳于棼的政绩已名扬四海,他拥有了五男二女,共七个孩子,生活充满了喜悦与满足。皇帝曾多次考虑将淳于棼调回京城,提拔重用,但这消息一传出,南柯郡的百姓便纷纷涌上街头,他们的马车队伍庞大到足以挡住道路,百姓们用他们的行动强烈挽留淳于棼继续在南柯郡任职。
面对百姓的深情厚意,淳于棼深受感动,他选择留下来继续为这片土地服务,并向皇帝上表说明了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为了表彰他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赠予了他丰厚的金银财宝作为奖励。这段佳话不仅传颂了淳于棼的政绩,更展现了他的民本情怀和深厚的人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