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民法典》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民法典时代”。这一重要转变与每一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
民法典是共和国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其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胎儿到坟墓,维护着中国人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其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及附则,总计1260条,维护的权力范畴相较于之前的单行法更加广泛。
民法典的实施,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和保障。
民法典增设了安宁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维护生活安宁的法律依据。对于那些被广场舞噪音干扰、被骚扰电话不断打扰的人来说,现在他们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权。安宁权不仅保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权力,也保护我们在网络世界中的权力。
民法典增设了居住权,为“以房养老”提供了保障。比如,在电视剧《都挺佳》中,苏大强可以通过设定居住权,让他的保姆蔡根花在苏大强过世后继续居住在其房屋中。这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也为一些弱势群体提供了安居之所。
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编也新增了许多条款,更加偏向于女性权益的维护。例如,增加了分手冷静期的规定,让想要分手的夫妇多了一个缓冲的机会。也新增了全职太太分手时的补偿规定,以及患有重大疾病者的婚姻自主权保障等。这些新规定更加贴近现实,更加人性化,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中华人民民法典》的实施,是我们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权益保障,也为我们的社会注入了更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积极了解并遵守这部法律,共同维护我们的社会和谐稳定。新法令深化界定家暴行为:持续性与频繁性的暴力行为将明确视为残害
随着民法典的推进与更新,一系列配套的法律解释也在逐步改革和完善。最近,最高群众法院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已经完成了对591件法律解释及相关典型案例的梳理工作,并发布了第一批与民法典配套的法律解释和典型案例。
最高群众法院副院长贺小荣在会上详细介绍,此次法律解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了促进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为了强调建立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发扬家庭美德,推动家庭文化建设,对于家暴行为的认定有了新的明确和深化。他强调,新的法令阐明在家庭暴力法的框架内,将持续性和经常性的家暴行为明确界定为残害。这无疑是对家暴行为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对。
在《中华群众共和人民法典》的婚姻家庭编解释(一)中,还专门针对亲子关系进行了法律规制。当夫妻双方同意进行人工授精,所诞生的子女应被视为婚生子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民法典的相关规定。
贺小荣还指出,对于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情况下,如果有依靠被继承人抚养的继承人以外的被继承人抚养较多的情况,应当分给适当的遗产。这一规定有助于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互助互济的良好风尚。
此次法律解释和规定的出台,不仅深化了对家暴行为的认定和处理,更体现了社会对于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视和对于家庭成员权益的保护。法律的发展和完善将为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