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劳模变黑老大”的现象在中国扫黑除恶的专项斗争中逐渐浮出水面。多个典型案例揭示了部分基层人物利用政治光环掩盖违法犯罪的双重身份。以下是综合公开报道的典型案例及其分析:
一、典型案件
武汉黄大发案:这位曾经担任洪山区井岗山村党委要职的人物,通过城中村改造带领村民脱贫,荣获“劳动模范”称号。在背后他却操控着湖北诚功房地产公司,垄断区域开发,甚至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强拆,导致人员伤亡。2023年,当黄大发及其团伙被警方抓获时,他们已形成了一个“拆迁-建设-物业”的黑金产业链。
黑龙江翟友财案: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劳模的翟友财,是东粮集团董事长。在光鲜亮丽的身份背后,他长期把持基层政权,涉嫌黑恶犯罪,最终遭罢免代表职务。
吉林李春盛案:全国劳模、辽源市人大代表李春盛,曾任多个乡镇领导职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他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土皇帝”,通过暴力手段控制当地资源。
二、犯罪特征
这些“劳模黑老大”往往利用劳模、人大代表等政治身份作为伪装,获取保护伞。他们的商业模式往往通过房地产、资源开发等合法外衣来洗白非法所得。他们长期把持村两委,将基层组织变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并豢养打手团伙,涉及强拆、非法拘禁等罪名。
三、社会警示
这些案例暴露出监督机制存在的漏洞,部分荣誉评选存在“重业绩轻品行”的倾向。政商勾结的危害性在这些案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涉案者普遍存在“红顶商人”的特征。值得欣慰的是,在2018-2025年期间,全国已查处类似案件超百起,这显示了扫黑除恶的专项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典型案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无论个人地位如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利用政治身份掩护违法犯罪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也提醒我们,在扫黑除恶的斗争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完善荣誉评选机制,坚决打击政商勾结的行为,以确保社会的公正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