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历史知识 >>

白起:战神还是杀神 最终被秦王赐死

编辑:历史文化 2025-10-27 09:24 浏览: 来源:www.miqiwen.com

白起,人称公孙起,是秦国的一位上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他善于用兵,一生征战37年未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40万降卒,这一行为使他被正统史家打入“冷宫”,争议至今仍在史学界持续。

这位被称为“战神”或“杀神”的英雄,其真实形象究竟如何?透过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关西大将的英勇事迹。他出生于陕西眉县常兴,这里的人们与羌、胡等族杂居,崇尚勇武,精于骑射。白起在这里崭露头角,一战成名于韩国的新城之战。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白起以少胜多,屡建奇功。他在伊阙之战中全歼韩军,俘获主将公孙喜,使韩魏两国元气大伤。随后,他又南下攻打楚国,连下数城,最终攻克楚都郢城,使楚国仓皇而逃。这些胜利使白起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威震天下。

白起的一生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一场战斗是长平之战。在这场战斗中,白起面对赵国的王牌将军廉颇,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最终运用反间计成功调换了赵国的将领,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战争结束后,白起坑杀了赵国40万降卒,这一行为使他背上了千古罪证的包袱。

长平之战后,赵国岌岌可危,然而秦国也陷入了内部的纷争。苏代受赵王委托来到秦国,用巧妙的话语暗示范雎提防白起的功高震主。此时的白起虽然仍希望一举灭赵,但秦国内部的猜忌和争斗已对他构成了威胁。

这位战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英勇事迹至今仍让人感叹不已。他的命运也让人深思,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为何最终会遭遇如此悲剧的结局?或许这正是历史的残酷之处。白起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场场战争的叙述,更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历史的漩涡中挣扎求生的真实写照。秦国若灭赵国,赵国人民将四散逃离,投奔燕、齐、韩、魏各国,秦国所能掌握的百姓实则寥寥。当赵国惊惧之际,有智谋者建议割地求和,而非让武安君白起继续建功立业。此中范雎下怀,他成功劝服秦昭王和谈,令白起倍感失望。

一年后,秦昭王重燃攻赵之志,但时机已逝。赵国从灾难中恢复元气,白起的身体状况亦每况愈下。初次出兵,秦昭王派遣的王陵大军惨败。面对困境,秦昭王请出白起,却遭到断然拒绝。白起深谙战事,他明白邯郸不易攻取,更知各国援军对秦军的仇恨非一日之积。长平一战,秦军虽胜但损失惨重,国内空虚,远征他国实为不智。然而秦昭王不听劝诫,执意派兵,结果大将王遭遇联军夹击。

白起的预言成真,昭王愤怒之余,亲自下令让白起出征。国相范雎虽亲自请之,但白起坚如磐石,不为所动。昭王无奈,最终剥夺白起的官职与爵位,降为普通士兵。因病无法远迁的白起滞留在咸阳,亲眼见证了秦军的节节败退。颜面无存的秦昭王不愿见到白起的得意,更不愿面对自己的决策失误,遂下令让他立即离开。

白起离去不久,便接到了赐死的命令。他拔出浸染鲜血的战剑,自问一句:“我何罪之有?”接着叹息道:“我本该如此。长平之战,我欺骗并活埋了四十万赵军投降士兵,此为我之死罪。”说罢,他挥剑自尽。

白起的悲剧源于他的刚烈性格与对军事的执着。昭王明知征战必败仍坚持出征的命令,已非对军事能力的测试,而是对白起忠诚的考验。然而白起却没有看清这一点,多次违抗命令。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他在秦国的统一大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他那无人能敌的军事才能。他被誉为战神,为后世所铭记。